|
|
棒喝时代:谁来监督考研中的道德评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 16:57 大众网-齐鲁晚报
将思想品德作为复试中的“第一标准”后,谁来保证一些人不会利用这一标准徇私舞弊,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2月5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在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复试中,一名考生即使在初试中取得了很高的分数,但如果在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中成绩不合要求,也将被一票否决不予录取。复试中要考查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事业心和责任感、心理健康状况、举止表达和礼仪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被列在了第一第一位。 研究生招生注重综合素质而不是唯分数是取,乃至将考生的思想品德摆在第一位,其初衷肯定是好的。但问题是,综合素质也好,思想品德也罢,都很难有一个硬性标准,换言之,就是很难通过复试中的几句问答,真正考查出考生的综合素质到底有多高、思想道德品质到底好不好。如此,考生的思想品德便只能作为研究生录取的一项“软标准”、一项参考依据,而不宜将其作为一项“硬标准”,更不宜作为“第一标准”而搞一票否决。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将思想品德这项“软标准”提升为“硬标准”乃至“第一标准”,就可能导致一些负责录取的人凭主观意志、凭个人好恶来对考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评判,滥用思想品德标准而随意生杀予夺,侵犯考生的正当权益。招考人员想录取谁、不想录取谁,都可以将“思想品德”作为一条万金油式的理由。其可能的后果则是,思想品德这项“第一标准”成了一些人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工具,成了危及研究生招录公正性的一个巨大隐患。 目前,研究生复试过程中的监督还很不完善,准确地说,尚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措施来保证复试的公正性。在以往的研究生复试中,考分较高的考生只要没有大的问题一般就能录取,这至少保证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公正。而将思想品德作为复试中的“第一标准”后,谁来监督高校对于考生的道德评判权,谁来保证一些人不会利用思想道德标准徇私舞弊,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在这些大问题没有解决好之前,贸然将考生的思想品德作为“第一标准”,必将引发一系列后遗症,这种招生改革之所失,有可能远大于其所得。 值得注意的是,将考生的思想品德作为招录的“第一标准”,还意味着那些在复试中落榜的考生,将要背负“思想品德不合要求”的恶名,这对于落榜考生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甚至可以说,这是对落榜考生的心理摧残和人格侮辱。少拿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说事儿,不要轻易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审判和裁定,这是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里应当谨记的。傅新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