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大学教材真的像“出土文物”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7日 16:37  人民网

  作者:卢荻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委员在政协小组讨论会发言时指出,我国大学“关门办学”现象严重,其中部分大学教材远远落后于当今科学发展水平。他说,“我曾经看到一些大学教材,在我熟悉的领域,竟然还在用上个世纪40年代的资料。”(《京华时报》3月14日)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不少人对中国大学拒人类最新科技成果于教材甚或校门之外,感到扼腕叹息。有论者甚至指斥中国大学的教材是“骨灰级”教材,其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跃然而出。不过,笔者并不能苟同。

  不错,中国大学由于近年来重科研轻教学之风的影响,在教材建设上确实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大学教师与时俱进编写新教材的积极性也不够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当今中国大学的教材都像秦大河所说的那样不堪。

  事实上,我国大学教材建设一直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伴而行。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学教材经历了二三十年代“学美效法”的纯粹模仿,到五六十年代全盘照搬苏联高校教材,再到改革开放后以我为主借鉴创新等发展历程。仅仅到“七五”末,新中国累计出版高校教材就达到11000种(其中改革开放后出书7400余种),基本形成了我国高校教材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教改革的全面深人,我国教材建设提出了“先进性”的要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221大项,985个子项目,一万多名教授参加了该项目的改革和研究,对教材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创新,很多国际最新科技进展被引入大学教材中。客观地讲,这样的进步是不应该被抹煞的。

  当然,我国目前大学教材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差距还不小,各校也都在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大学教材建设的经验,想方设法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但要赶上国际最先进水平,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笔者认为,关注我国大学教材建设相对落后的实际,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但不宜用一种管窥蠡测的眼界和思维。这样做,固然吸引人眼球,但无助于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更谈不上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84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