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向导师收费就能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10:33  红网

  浙江大学规定人文学科导师招一名硕士研究生,每年要向校方缴纳300元,招一名博士生,每年要向校方缴纳1200元。为抗议这项政策,该校历史系教授包伟民日前发出声明“拒招”学生。(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一直知道学校是要向学生收费的,还从没有听说学校要向老师收费。但根据《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规定,研究生导师招生,要提供“助研经费”。向导师收取“助研经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据说是为了改变近些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很大,控制导师的招生人数。

  向导师收费就能控制导师的招生人数,这还是第一次听说。但这钱从何而来?难道要导师自己掏钱带学生?恐怕没有这样的道理,也没有哪个导师愿意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导师的钱,说白了还是出自研究经费。而这研究经费,却又和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文科学科没有什么项目,也就没有什么研究经费可言。而对于理工科呢,情况则是完全不同。因为理工科课题经费多,不愁没钱。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文科导师不带研究生,理工科导师则热衷于带研究生。

  文科类导师不愿意招收研究生,甚至拒招,那么还有谁敢报考文科类研究生?即使想报,也没导师教。我们的广大学子不就投师无门报考无路了?文科类招不来学生,而与之不同的是,理工科的研究生却是门庭若市。实际上,向导师收费,无形中是控制了文科类招生数量,却激增了理工科招生的数量。长此下去,会导致一种现象,就是研究生招生比例的严重失调。

  控制导师招生,其实方法很多。而

浙江大学出自规定,看似导师招生少了,但其副作用更加明显。包伟民教授的声明,就已经等于发出了招生比例失调的一个信号。文科导师不愿意招生了,那么想报文科类的考生就得改报理工科或者只能放弃。如此控制招生人数,实在有待商榷了。作者:夏余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