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消费是魔鬼 大学生如何经营好自己的钱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0:43   中国青年报

  徐驰是郑州大学的大四学生,大学四年他换了4个手机。在他看来,手机使用频率高,更换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他的消费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

  实际上,一部手机正常的使用寿命是3~5年,但很多年轻人和徐驰一样,平均每年都要更换一部。只不过,他们大概都不知道,一部手机只使用一年所消耗的能源要远远大于使用3年或5年消耗的能源。

  社会更应该关注间接能源消耗

  “消费品的使用时间越短,间接能源消耗越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陈迎副研究员指出,政府、企业、公众除了应该关注节约直接能源消耗,同时更应该关注节约间接能源消耗。

  丹麦技术大学Jorgen Stig Norgard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能源消耗”的概念。他认为,家庭的直接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照明和家用电器使用的电、取暖和生活热水所用的热量以及汽车和

摩托车所用的燃料,但家庭同时还有一种间接的能源消耗,比如购买一块地毯、一份保险、一捆白菜,或一幢房屋,都将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因为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以上各种东西都要消耗能源,购买得越多所消耗的能源也越多。

  陈迎认为,现在国家的节能宣传主要集中在企业方面,而在消费者方面比较欠缺。比如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大多从生产角度,包括农业、工业、交通等各部门,涉及消费者的只有民用部分,但实际上,换一个角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工业产品大部分都要进入最终消费领域,因此居民消费,除了水电煤等直接能源消耗以外,更多的是间接能源消耗。

  陈迎曾经看到韩国的一个统计数据,2000年,韩国居民用于直接能源消耗的消费只占收入的6.2%。但当年韩国全国GDP的54%被私人消费了,“大部分是间接能源消费”。

  “我们现在只想到随手关灯,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但这只是减少了直接能源消耗。比如我们使用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的生产过程和垃圾处理过程中消耗的能源,都是间接能源消耗。我们消耗了一个杯子,同时也消耗了生产一个杯子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陈迎给记者出示了国外的一张能量消耗分析样本,举的是一台电冰箱的例子。一台电冰箱每年的直接能源消耗为1854MJ(兆焦-热量单位),而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间接能源消耗(包括生产、贸易、运输、垃圾处理等)是3484MJ,如果按照正常的使用寿命15年来计算,这台电冰箱每年消耗的能源是1854+3484/15≈2086MJ,但是如果这台冰箱只使用5年的话,它每年消耗的能源就是1854+3484/5≈2551MJ,高出465MJ。“同样,你如果一年换一个新手机,消耗的能源肯定要比你3年换一个手机消耗的能源多。”

  陈迎还谈到,经常会看到某地有一幢几十层的大楼成功爆破的新闻,“实际上,这些建筑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寿命,而在欧洲,一两百年的建筑比比皆是,我们国家建筑的翻盖速度太快了,这里用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所隐含的间接能源太高了”。她认为,国家在能源导向上要重视间接能源消耗的问题。

  “冲动是魔鬼”

  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大四学生黄磊特别喜欢听歌,从最初的walkman到mp3、MD,黄磊只要看到市面上有新产品就忍不住想尝试。“现在的电子产品成本越来越低,比衣服还便宜呢,我又不怎么买新衣服的,看到喜欢的电子产品就会换。”

  现在,马上就要出国,整天忙着毕业设计的黄磊又盘算着要买一台PSP,“我也知道可能没多少时间玩,但是看到它那么流行,有那么多人喜欢,还是很想拥有啊!”

  在南通市一家船舶公司工作不到一年的毕力也有着他自己的喜好,搜集各种款式各种性能的耳机。喜欢听音乐的他特别注重音质,总觉得不同的耳机对音乐的表现力是不同的,于是几乎每一种他喜欢的音乐风格,都会被搭配上一款耳机,更夸张的是,他甚至会选择不同款式的耳机来搭配服饰。

  “青年消费大多是冲动性消费,其实手机的主要功能就是打电话和发短信,但很多年轻人可能会为了一个炫彩外壳,甚至为了一种铃声,就要换手机。”陈迎认为,应该正确引导青年的消费观念。

  “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城乡差异很大,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消费方式也在转向城市化,如果消费模式没有正确引导、不是可持续的话,我们就要在这个过程中付出极大代价。”陈迎说。

  Jorgen Stig Norgard 教授指出,通过不同的消费方式,就可以影响家庭之外的那部分间接能源消耗,如工业、农业、贸易、运输以及公用事业单位等消耗的能源。

  陈迎说:“眼下青年人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处在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的消费观念,特别需要看到的是,中国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允许我们追求过度消费。”

  中国-欧盟能源环境项目办公室专家高沛峻博士则认为,中国正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追求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消费态度的转变,是导致整个社会对物质过度追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现有物品的作用,或对现有物品稍事改进,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时尚的物品,那我们整个社会对新物品的追求将大大减少。”

  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孙琪的口头禅就是“冲动是魔鬼”,因为她经常做一些事后被认为是“冲动”的事情。她特别关注上海各大商场的促销活动,一旦发现,马上前去“血拼”,衣服、鞋子、包包,只要是当时觉得便宜就买回家去,结果往往是很多东西买回来就再也没碰过,“鞋子总有三四十双吧,还不包括送人和扔掉的,包包也有二三十个了。”

  而在上海一家报社工作的戴峰则喜欢购买各种新鲜的小电器,什么豆浆机、榨汁机、面包机、电火锅、电磁炉,一应俱全,但往往是买回家新鲜几天,就“束之高阁”了,或者就干脆送人,惹得老婆经常骂他。

  “在我们的祖辈和父辈,家具和室内设施可以使用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一些物品几乎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但近几年来,我们似乎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所有,盲目购买,导致一些并不太适用的东西被带回家中,当发现不适用或有更合适的商品时,又会更冲动地去购买,对一些仍然适用的物品也因不时髦而丢弃。”高沛峻说。

  消费习惯影响企业生产

  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的刘珊珊最喜欢吃西瓜,而且连冬天也要吃西瓜,“反正现在有海南空运过来的西瓜,贵点也无所谓”。但她不知道,冬天的西瓜不仅要比夏天的西瓜贵,而且消耗的能源也远远高于夏天的西瓜所消耗的能源。

  “为什么冬天非得吃西瓜?”陈迎说,冬天的西瓜要用暖棚,或者从南方运到北方,有时候还要用飞机运,而且还要用生长素、农药等等,既没有夏天的西瓜好吃,消耗的能源也大。

  陈迎表示,中国人很讲究吃,以前的加工链很短,但现在追求方便,把生产链延长,消耗能源增加,有些其实不是很需要的。

  在上海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刘振华事业有成,刚刚在浦东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开的是“马6”,还没结婚的他住在那套大房子里也觉得空空荡荡。“有钱了,当然想买套大房子了,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吧。”至于那辆“马6”,利用率也并不高,家里离公司不远,来回也就半个小时,不过“我很喜欢开启发动机的感觉”。

  高沛峻则认为,无论从能源消耗来看,还是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看,应该鼓励在可能的情况下多以步行代替乘车。“曾几何时,中国以自行车王国著称,但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自行车在年轻一代人中使用的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将购买汽车当成自己的梦想,这不仅在大城市导致了严重的交通问题,而且由此引发的能源、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另一个被人忽视的副作用就是有车族缺少了锻炼身体的机会。”

  陈迎则表示,人的活动必然对环境造成压力,但是可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减少这种压力。“在发展中国家,让人们停止发展,不追求生活质量,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只有以消费更少的东西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她认为,中国消费者有不少存在着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

  有一种观念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是可持续生产,而发达国家的主要问题是可持续消费,但陈迎认为,现在中国可持续消费的问题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陈迎曾经到德国访问,在那里她就发现超市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前两次她并不知道,后来一看,大家都是拿布袋子,如果用塑料袋就收钱,“只要有小小的经济杠杆,两毛钱,下回就记住了,根本没必要用塑料袋”。但是回到国内后,到菜场买菜,买一趟菜,就拿好几个袋子。现在,陈迎去菜场买菜都主动带着布袋子。

  陈迎认为,除了从道德层面进行宣传,有关部门还应该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以前很多人看完电视从来不拔电源,后来知道待机状态也费电,就能随手拔掉了,举手之劳,可以省很多电。”当然,市场引导也很重要,消费者消费对环境影响比较小的产品,就会引导生产企业转向这种产品。此外,政府还应该有一些鼓励措施,引入更多的经济手段,鼓励人们放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从我做起——走向低能耗社会》一书。)

  高校

理财课升温

  “王老师,最近哪几只股票比较好啊?推荐一下吧。”“王老师,我这个月有500元余款,你说我报个学习班好,还是买基金好?”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中心的王在全老师刚下课,就被一群学生包围住了。

  他讲授的公共选修课——个人理财,自2004年开课以来,一直备受同学们欢迎,200人的教室常常爆满,还有不少来自外校的学生旁听。

  一名广东女生告诉笔者:“尽管现在还没财可理,但如果不早做准备,将来有余钱也不知道怎么办。”她表示,自己有收入后肯定会做一些炒股、买基金方面的投资。

  近年来,高校开始把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据悉,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都有针对全校学生的个人理财选修课。这类理财课不仅吸引了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也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同学。很多大学生都把理财当成进行人生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和生活实践的“必修课”。

  去年9月,“国际青年成就”青年理财课程志愿者项目正式启动,青年理财课正式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大学。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已有20所大学的学生会建立了理财协会,会员人数逾万。“财商”已经成为大学生所认可的当代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王在全说,这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以前上大学是没有理财意识的,更不会用多余的钱来投资。但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毕业后都会面临工作、买房等问题。会不会理财,能不能理财,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日前,万事达卡发布了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1500多名大学生进行的理财观念和信用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66.6%的学生表示对个人理财培训感兴趣,12.4%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但75.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提供适当和足够的个人理财教育。

  在实践中赚一种理财经历

  针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一些高校老师甚至鼓励同学做起了小买卖。

  2006年暑假,还在兰州某报实习的王璐就被班主任告知提前回校,说要分组赚钱当班费。班主任冯老师说,每人在开学前要赚10块钱,开学时交班费。都大三了,毕业之前一定要亲身体验一下什么是理财。

  班上的几组同学四处向人请教,大多采用的是摆地摊、上门推销、帮人代销这几种方式。负责上门推销袜子的张爱红对笔者说:“我以前一直认为上门推销的都不可信,现在才明白,其实赚钱都不容易。”正式开学的时候,同学们不仅完成了任务,更收获了实践的经验。

  班主任冯老师说,她鼓励学生赚钱就是让同学亲身感受赚钱的不易,在生活中重视理财。

  与西部的大学生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学生在理财方面更主动。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大学生自主赚钱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是赚钱的经历。

  北师大珠海分校大三学生钱锦前两年是一个网站平台的珠海总代理,主要以学生为客户,卖各种电话充值卡和游戏卡。他说,那时他每周的纯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除掉广告等宣传费用和12个负责上门收款人的工资,自己得到的利润大概每周 300元。

  “其实做生意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学校在郊区,周围的商店、娱乐场所、餐馆基本都是学生自己开的。就我们班而言,花店、礼品屋、休闲吧、快餐店、干洗店都有人开。”钱锦说。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环境学院的王烨(化名),曾经出资500元与同学合伙在网上开过店。她认为,大学期间赚钱这种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至于在4年里真正能赚多少钱倒不是很重要。

  培养理财意识从身边做起

  理财专家指出,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代应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财常识。

  “理财不是将来的事,现在就应该开始理财。理财观念的教育更应该从小就培养。”北京大学的王在全老师对笔者说,他并不主张让在校大学生过早地赚钱。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践可以,但还应量力而行。

  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可支配的钱很少,但是一样可以科学管理。理财专家表示,记账和编制预算是理财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日常消费时,最好每天及时记录,并保留好所有的收支单据。经过一个时期后,通过检查账本,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并从账面判断哪些是该花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

  大学生理财现状

  常言道:“你不理财,财也不理你。”但不少大学生表示:自己没财可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财规划,理财是等自己赚了钱之后的事。

  “父母给的钱也就刚够生活费,哪有多余的钱去理财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陈建(化名)告诉笔者。

  不少大学生表示大一、大二的时候花钱比较多,花钱没有计划,而且还有一些不必要的人情消费,甚至同学买了新电脑也要请客撮一顿。“进入大三、大四,考证、考研、找工作,都是不得不花的钱,这时就知道节省了,可是需要花钱的地方更多了。”陈建告诉笔者。接受采访的其他几名毕业生也有类似的想法。

  身处大学校园,要“省钱”并不容易。北京吉利大学的小夏告诉笔者,她们宿舍有一个女孩,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但是同宿舍的其他几个女孩购买力都比较强,为了不显出自己的寒酸,她省上加省,尽量和别的女孩保持“一致”,同宿舍的女孩都买了mp3,她宁愿天天吃泡面,也要买一个。看别人用的都是比较高档的

护肤品,而自己还在用着几块钱的“大宝”,她宁可向同学借钱,也要买一套高档一点的。

  如果在大学谈了恋爱,不管是省钱还是花钱都要考虑到对方。陈建的同学每天晚上回宿舍都要在电脑上打出当天的花费情况,向精打细算的女友汇报账目。怕他乱花钱,女友规定他的钱包里放的现金不能超过100元。像这样双方互相督促,自然能省不少钱。不过在大学里谈了恋爱之后,多数情况下双方都很难再省钱了。

  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大学是否在市区,还有是否生活在发达地区,都会影响大学生的理财状况。兰州大学的罗娟告诉笔者,平时在学校不会刻意省钱,但是消费也不多,“我们校区离市区太远了,比起在市区上学的大学生,我们有钱也没处花啊。”

  多数接受采访的同学都认为,南方的同学更会花钱,投资理财的意识也很强,“我身边的南方同学大多是精打细算型的,而北方的同学冲动型的比较多。”小夏告诉笔者,近期哪里有商品打折,她身边那些来自南京、上海的女孩了如指掌。一个牌子的衣服,她们买下来往往都能省几十块钱。而她身边的北京女孩往往看中了一件衣服,不等它打折就买了下来。

  接受采访的大学生都表示,如果学校能开设理财教育方面的课程,自己愿意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几位大四学生认为,学校尤其应该针对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开展一些理财教育的课程。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收入不会太高,怎样支配自己的生活费,既要让自己过得好,还要夯实自己的经济基础,为买房、买车做准备,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工资外创收的途径很多,像炒股、基金,大学生应该早做准备。”(记者:周凯 实习生 刘聪 于林 张泉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5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