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生有话说: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少了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 16:14 中国青年报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刘琬 师生间交流太少 李政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科学精神、科技素质的‘一对一’传递的微妙之处自不待言,也没有一定的模式可以照搬。在艰苦的条件下出人才,受益于师生间的亲密交往和相互鼓舞,受益于特殊条件下坚定的求学精神。” 我们中国人讲师承,讲言传身教。老师不但教导有关的学术知识、做学问的门径、做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风范。人和人之间是有感情的,夹杂着情感因素的传授,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特别是经验知识、隐性知识,一般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和切磋获得。 然而,如今的研究生教育令人担忧,一个导师一年少则带三四个,多则带八九个硕士研究生。如果是博导,一年还要带两三个博士研究生。3年下来弟子有好几十人。导师们要教课、要搞科研、要调研、要交流、要讲学,哪有时间带学生?很多老师和学生只在上课或节日聚餐的时才能见面。 课程选择太少 现行的研究生专业课入学考试,考的是指定书目,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不够完善,入学后,研究生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相差较大。然而,现在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却忽视了基础课程的教授。这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是极大的挑战。对于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北京大学教授谢冕曾说过:“基础是重中之重,凡基础的东西应‘保守’,而后才是开放。”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针对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在研究生计划中开设了许多基础理论课程,并辅之以具体的落实措施,从而为提高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质量和科研水平创造了基础性条件。美国的硕士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的授课时数已达到50%,专业学科占20%~30%。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的课程则有几十门。 这里并不是说美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如何好,但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研究生的基本功都练扎实了吗?能不能给研究生再多一些选择? 参与课题机会太少 近年来,不少高校出现了研究生被导师当作廉价劳动力,为导师做课题,而导师则名利双收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一些文科类课题,常常是老师单打独斗,研究生缺乏参与的机会,读了几年研究生没有参与过课题的不在少数。长此以往,象牙塔里能培养出什么人才?研究生如果不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怎谈“研究”二字? 学生有时候对一些事物的领悟和理解,可能比导师还要深刻,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导师与研究生是平等的关系。让研究生深度参与课题研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对很多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深度参与科研课题,也有助于他们将来找工作和干好本职工作。 得到支持和理解太少 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之一,是他们在年龄、家庭结构、专业背景等方面差距较大。年龄方面,应届毕业生大概23岁左右就入学,而大龄研究生中,三四十岁的也不鲜见;家庭结构方面,有的还是小姑娘、小伙子,有的则是拖儿带女来读研;专业背景更是相距甚远。 如今,对研究生的理解和支持太少,炒作和骂名却太多。经济的拮据、感情的困惑、家庭的负担、学业的压力、求职的艰难,有谁能理解他们的难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