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求职感言:第一学历成了无法抹去的污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10:44   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吉华

  在常人的一生中,难免会犯一些过失,形成一些所谓“人生的污点”,但这些污点幸好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对个人的成长也没有大的影响。可是有的“污点”却是社会强加到你身上的,你无法回避,也无法抹去、刷掉、洗净。

  老实说,要不是这一次博士毕业求职的惨烈经历,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的“污点”。毕业前夕的动员会上,我就坦言自己是“三无”产品——无本科“211”院校毕业的显赫经历;已过不惑之年无年龄优势;无高级职称。这些都是事实,无可讳言。本人上世纪70年代末读师专,本科上的是教育学院,硕研上的是军校,都是统招统分,从没进入过人才市场,没有“找工作难”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并不担心自己的就业。

  但现实给我上了一课,形势要比想象的严峻得多。

  2006年年底,北京市农展馆举办了一场大型招聘会,几万人将偌大的展厅挤得水泄不通。在一个大学摊位前,我递上了一份简历。一个年轻的招聘人员只用眼扫了扫简历的前半部分,就对我说:“对不起,我们需要本科211毕业的。”以后几个学校都是类似的答复。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招聘会,也给我上了第一课。

  几天后,在

北京大学校园里又有某省高校在京主办的一场招聘会,在某大学摊位前我毕恭毕敬地递上了简历,因为我不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招聘单位竟然连简历都不收。

  终于,我联系上了某外地大学,学院领导约我过去试讲。试讲进行得比较顺利,讲完之后,院系领导就同意接收,填了表,临别前,领导对我说:“你最好自己到人事处去一趟,问问有关政策。我们学校是“211”和“985”学校,不愁没有人进来。你第一学历是大专,本科是教育学院毕业的,现在用人单位对这类成人学校有看法。你见到人事处领导,不要提过多的要求。”我答应了。到了人事处,我还是忍不住问了几个关于待遇的问题。没想到犯了大忌,工作人员紧绷着脸说,“没有房,我们不解决任何家属问题”,三言两语就要打发我。

  到了2007年6月中旬,一位同学给我透露信息,说是北京某大学招人。我揣着简历,坐了两个小时车找到这个学校。系领导很热情,看了我的简历,他沉吟了一下,笑着说:“你这个实事求是地讲有点难。我们北京院校进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讲究第一学历。最近我们试讲了一位博士生,这位同学博士和硕士都是人大国政毕业的,按理说牌子很过硬,但第一学历是理工科的。尽管他的试讲不错,我们将他的材料报到学校,学校还是卡掉了。你的情况也类似。即使我们报上去,院里也通不过。”一番话彻底打消了我对北京高校的念头。

  几番应聘的经历终于使我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为什么不是“211”的学生连入围的资格也没有?难道我的论文我的专著我的表现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211=高素质;非211=低素质,民办高校的学生甚至被贴上“废品”的标签。这是多么荒谬!

  我的母校还在招生,全国还有那么多二本、三本、专科学校、民办高校在招生。无数的家长还在耗费着精神和物质的代价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他们带着美好的愿望进入这些学校,也许想不到,几年寒窗结束,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歧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