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7,谁在撼动中国教育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 19:45   天下英才周刊

  2007,谁在撼动中国的教育格局?

  俞敏洪?李书福?杨卫?抑或是张杰还是丁祖诒?

  今夏,一场满意度调查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甑选出120多位教育工作者,以一种诚实而不抱偏见的新闻态度去记录中国教育史这个阶段的传奇故事及其缔造者;我们试图将国内众多的教育培训机构纳入评选之列,通过广泛而真实的市场调查与采访获取民众的真实态度与感受,表达他们对教育培训机构及其领导者的不满与偏爱;我们将携手国内的众多媒体推出一套客观、严谨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品评一所教育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与教学实践及管理;我们希望通过公正、公平而公开的精神,发掘出众多教育培训机构里拥有良好形象和美誉的成员,为良莠不齐的教育培训机构树立起典范与成功的案例。

  ……

  教育与文明的传承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从孔子推行的“有教无类”,到李鸿章等洋务一代的探索,在历史不断的演进中的教育格局也因时代的变迁而孕育着深刻的转型。

  中国的崛起与财富是这个时代最为闪亮的词汇,而在这段崭新的教育创世纪中,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梦想召唤起无数的教育英才前赴后继地投入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激荡之中。在这一场扑朔迷离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激荡中,许许多多富有激情与理想的教育革新者正试图重写中国教育史。

  我们在亲历着中国教育格局革故鼎新的改变,各种教育力量正在崛起并且努力重新拾起失落的光环与尊严。我们时代的教育精英成群结队的涌集在了历史的街区,依靠他们长年累月的卓越奋进,站立于时代的浪尖。迫在眉睫的使命感与坚定的自我信任,总是让他们充满着新教徒式的自我节制与革新品质,出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自我成就的欲望,我们的教育精英们正试图以一种坦诚的心态去定义一部新的历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改写着中国教育的格局。

  那么,在这场教育革新的历史洪流之中,

  谁在撼动着中国教育的格局?

  谁能够将现代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惠及更多的民众?

  谁又能够获得公众的尊敬与认可?

  谁又是中国教育培训机构中最令人满意的领导者?

  各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汇聚成纷繁交缠的力量,教育事业在发展,而其中的种种力量相对的消长改变了原有固定而单一的教育格局。那么主导这些力量的人们又在扮演何种角色呢,究竟何种教育力量能够真正撼动中国教育的格局,开创一个美丽新世界呢?

  期待着这次活动能将一批拥有“教育中国梦”的社会精英展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将他们的品质与执著、梦想与艰辛刻画在时代的记录之中。

  光荣与梦想 行进中的历史与格局

  教育事业的革新是一部永无止尽的创业史,在这部流动的史诗与事实中有着太多的惊险与离奇;这一群体有着鲜明的个性与品质,他们当中有从农村走来的实干家,有留洋归来的学者,也有从政府、高校退下的高官与教授。但他们拥有着一个同样迷人而执著的追求,那就是教育的中国梦。

  “每一代人都学会了他们要扮演的最后角色,无非是当下一代人进门前用脚踩踏一下的垫子;这也是值得也是应尽的义务”,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的这句名言或多或少给缓解了我的焦虑,这也正是中国无数教育培训机构的慰藉与鼓舞。我们无数的教育培训机构的精英为了中国教育的光荣与梦想这个值得也是应尽的义务,总是不甘屈于时代与命运的主宰,他们从未固步自封,也从未浅尝则止。

  让我们回首中国教育的光荣与梦想吧,毕竟,正是由于教育与文明传承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与不断创新。

  孔子是中国教育之梦的灵魂先驱,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教育被垄断在贵族阶层。他本着“有教无类”的理念,将贵族文化迅速而果敢地传播到民间,并通过儒家的道德感化培养出以“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为代表的新一代社会精英。从此,传统的私塾模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与发展。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探索始于清末那个战火频繁而外辱纷至沓来的艰难时段。疮痍横流、外辱临门,民族危机深切而急迫。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被迫反省,开始探索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道路。“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他们不再囿于简单的中央心态,把视野开拓到国际空间,他们呼吁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并将之付诸行动。在滚滚洪流中,涌现出无数弄潮儿与他们所缔造的传奇,中国的教育格局也因他们而改变。

  中国的教育精英们不再囿于简单的中央大帝国心态,而把视野开拓到了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也将中国的教育体系置放于现代化的坐标体系之中,他们积极地呼吁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并且付诸于行动之中,而在这个滚滚洪流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弄潮儿与他们所缔造的传奇。

  洋务运动举起“自强、“求富”的大旗呼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尽管对于现代化的教育学习仅限于西方技术层面,但面对渊远而厚重的传统这无异于石破天惊。在这一时期,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革新主义者创建了诸如:京师同文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等大小公34所新式学堂。

  1898年的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宣告失败,但作为变法的中一个重要成果,京师大学堂却一直延续至今,尽管改名北京大学,但它依旧是中国最高学府。

  在官方的大力兴办教育的同时,民间办学也成为近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一页。

  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著名企业家张謇,政治失意后走向实业救亡、教育兴国的实践道路,创立中国第一个师范学校-----民立通州师范学校。不久,他又筹建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与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伯苓、严修与范源濂联合创办了私立南开大学,陈嘉庚兴办了集美专科学校群,并一手造就了厦门大学,而马相伯则创立复旦公学。

  任何史料都不足以展现历史的全部,张謇、张伯苓与陈嘉庚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一群不愿屈于时势和命运的“时代英雄”。他们传承了中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并最终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的脚步从来不会停止,人类的教育格局也不会停滞在一个阶段。这是一部流动的永不完结的历史。

  开拓新领域远比循规蹈矩更为艰难,教育史的大部分历史被证实是一种教训,告诫我们应该避免对于教育传统下刻板不变和抱缺守残的定义。一代人,不是担起他们时代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格局的变化正是这个时代情绪的一幕,我们不应该屈于时代与命运的安排,墨守陈规而忽略了时代背景的激荡迁移。中国经济在过去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GDP增长,更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塑造一个国家公民的气质。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与实施给众多教育工作者带来了短暂的兴奋与狂欢,尽管它并未能在想预期的那样带来春天,但至少在法理与政策上众多新生的教育培训机构获得了认同。现代化教育的公民主义不仅意味着以培养现代化公民为目标,还有就是将这种现代化的教育与培训惠及到所有公民,也正是因为这一终极关怀,我们现有的单一教育格局需要即时而深刻地改变。

  现代化教育的公民主义不仅意味着以培养现代化公民为目标,还有就是将这种现代化的教育与培训惠及到所有公民,也正是因为这一终极关怀,我们现有的单一教育格局需要即时而深刻地改变。

  教育格局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灰暗一面: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存在着教育收费丑闻、招生就业的谎言以及一些不实的报道与宣传,甚至也有不少人因违规操作而踉跄入狱,中国教育培训教育机构还缺少民众公信度与认可。这是一项伟大的未竟之业。

  如果我们尚无理由欢欣鼓舞,我们更没有理由抱怨和沮丧。每一个激荡的革新年代,务实与执著的实践总是那么难能可贵。

  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中国民办教育的“草样年华”

  野草,以其“韧”性和生命力,曾给无数人以强烈的震撼以及无穷的力量。

  有人觉得用野草来形容中国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不够贴切,一家民营教育集团的黄姓副总裁就曾说:“我不觉得民办教育就是野草,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强势的声音,现在不论政府也罢,公办学校也罢,海外的资本都来关注它,因为,都认识到它是一种必然产物,是新的生命力象征。”

  目前,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IT培训、英语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三大支柱。预计在未来五六年中,我国婴幼儿教育市场消费额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从企业来看,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长,目前主要培训教育连锁品牌的店铺增长率约26%。全国性连锁品牌正在形成,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同度越来越高。

  相对于广大的潜在规模,中国的教育资源却严重稀缺。国际上教育投入占财政比例平均是4.9%,发展中国家是4.1%,发达国家是6%,而中国是3.19%,并且近年来还在不断下降;第二是学校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学校非常少,而且很差。小学入学率是99%,毕业能升上初中的只有86%,初中毕业能升上高中的只剩下48%,高中毕业能读大学的,把成人教育、自考、夜大等都算上也只有15.3%。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先天不足,发展遭遇多种瓶颈。首先,教育市场集中度不高,全国性的权威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少,且良莠不齐。第二,企业成立时间短,连锁企业的教学改革有待深化。第三,培训教育项目办学特色不鲜明、没有自身课程体系,损害了学员的利益。第四,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培训教育主要是依赖私人投资发展起来的,因而在扩张时遭遇了资金缺乏的困境,而潜在加盟商的投资热情也有待激发,等等。

  此外,由于近一段时间来关于民办学校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频频传出,一些负面新闻使得民办教育的整体诚信度和美誉度受到极大的影响,加上处于转型期的民办教育调整和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梳理内部关系等都需要时间,中国民办教育经历转型中,也面临着残酷的抉择。

  未来的岁月里,民营教育各个领域的竞争必定会日趋激烈:全球强大的教育机构正在不断地进入中国,中国一些有实力的教育机构奋起直追,至于一些中小型培训机构,也许原来还活得不错但现在很可能会面临被吞并的危险。

  怀揣着这些冰冷的统计学数据和严峻的形势分析,教育先行者们充满热情的探索已经开始破冰而行。他们带着一点小心翼翼,一点冒险和一点激动不安,貌似当年的民营企业,从家庭私塾开始,从高考补习班开始,怀着“教育报国”的豪情,走出了这一步。他们的小打小闹渐渐激活了沉寂的市场,催生了崭新的理念。

  疾风劲草,让人不由想起茫茫原野间那一丛柔弱的绿,然而于风雨飘摇中依旧坚韧地挺立。

  奋斗放飞希望 五个人的教育中国梦

  狂人痴梦 李书福

  李书福是当今中国教育培训格局中的痴狂代表。

  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企业家、浙江草根经济人物的代表,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总是以奔驰不羁地想像力以及种种令人吃惊的言论出现在媒体,以至于人们总是用一个“狂人”的字号来形容他。这位草根气息极强的企业家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他从以前的电冰箱开始做起,到汽车王国,后来触及到了教育产业,逐步构建起一个集团航母经济。

  在国内民营汽车制造为零的时候,这位狂人就发表要做自己的轿车梦想,并且很快,通过政策的倾斜以及技术、资金的大量投入,他的汽车帝国已经初露雏形。面对着无数看客的质疑,他始终以一种狂想的浪漫姿态以及务实的行动回应着流言与非议。

  十年以前,当李书福提出要办大学的时候,冷落与唏嘘声似乎更为嘈杂:“民营企业不能办大学,办大学是政府的事”,“要办大学?李书福是不是疯了”?但是,李书福依然保持着我行我素而富有唐吉珂色彩的先行者姿态,他以诗人的浪漫与执著写道:“多少岁月飞流,多少星光不在,我们的梦依然不改”。

  当然,这位近乎顽固的理想主义者也有着脆弱的一面,有一次李书福喝醉酒后,哭着跟人抱怨,自己如此又是何苦呢?答案似乎再简单不过了,正是梦想召唤前行,只不过任何理想的成就都不是简单的通途罢了,当人们看到晨曦那份朝阳时总是容易忽视那些在孤独黑夜中探索的艰辛与苦楚。

  李书福高中毕业之后就参加工作,面对中断已久的学习以及管辖企业的蒸蒸日上,他却重新读完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的课程,毕竟,他对教育总是念念不忘并且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感情。1997年在没有政府明确的政策支持下,他毅然创办了一所经济管理专修学校,这是一次冒险,但最后他还是赢了。

  而在接下来的2000年,狂人李书福又开始了大手笔的豪赌,斥资8亿元人民币在北京修建中国最大的民办大学。他将“一切从名牌开始,办中国最好的大学”的旗帜交给了干将罗晓明,李书福的狂想与罗晓明的实干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组合。短短的7年时间里,他所缔造的教育王国也初具规模与他的汽车工业并驾齐驱。

  在这个近3万在校生、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大学校园里,有着3名两院院士、22位博士生导师的以及300多位的兼职教授,从课程体系到教育模式,从教学方法到校园管理体系,无不浸透着现代教育理念,而且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中国响亮的民办大学。

  李书福的教育事业在风风雨雨中成长着,并且这部教育狂想曲仍旧继续着。

  留学教父 俞敏洪

  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东方学校校长、东方人投资有限公司俞敏洪在屈辱的废墟建立起一个教育培训帝国,他所带领的培训学校几乎垄断了中国学生留学的外语培训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托拉斯。

  他的孤独与切入肺腑的绝望也造就了这位“中国留学教父”。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学校园,2006年他们的俞老师也成为“新东方奇迹”的财富传奇。

  2006年的9月,纽约证券交易所,俞敏洪那充满倦意的笑容传遍了中国而他的故事也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意外的震撼,他缔造了一个教育培训机构的王国,尽管更多的人关注的是他一夜飙升至2.42亿美元的财富。

  这个喜欢穿着T恤和运动鞋而身形消瘦的江苏人历尽曲折也备尝艰辛。出生农村的他高考两次落第,最后考入北大并且留校任教,为了留学他又连续参考三年而未尝胜果。杯水车薪的工资无法补给出国的昂贵学费,于是他开始在中关村的一些培训机构走穴教课,在校方严厉的批评后,他毅然辞职离校而意外的走上另一条教育培训的道路。

  历史总是有着它迷人的巧合所在,所有的创业史都是一段充满孤独、绝望与屈辱的荆棘路。时至今日俞敏洪总是念念不忘其中的落魄与艰辛。

  14年前,在中关村二小的一间漏风而且只有一套桌椅作为违规建筑的平房里,他将年轻而过剩的精力与躁动不安地想像都寄托在那么一个看似遥远的明天。坐着破旧的自行车,拎着沉重胶水桶,还有一大叠简陋印刷的小广告,俞敏洪几乎走遍了偌大海淀的大街小巷。在无数的冬天,凌冽寒风总是会固执地将浆糊冻结成冰。

  俞敏洪没有被绝望压倒,也从未屈服于时代与命运,他最终站立在了屈辱的废墟之上。

  14年后,俞敏洪的新东方大厦屹立在了中关村核心地段,俞敏洪领导着他的培训机构成为国内外最为知名的外语培训机构,他也成为了中国的“留学教父”以及中国教育培训的领军人。据公开资料统计,到目前,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有70%曾就读于他的学校,仅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就数以万计。

  俞敏洪从一个不为人知的教书匠成功转型成为教育产业的明星人物,商业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同时商业资本也在改变着中国教育格局。尽管他毫不避讳称自己是商人,但更多时候他还是希望人们叫他“俞老师”,毕竟,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他还给更多的人们提供了教育培训,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与人格的教化。

  孤独校长 徐显明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是京城名校中最年轻的校长,更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著名的人权专家”。但令他真正走进公众视野的则是2006年两会上那石破天惊的宣言与鲜明姿态。

  这个毕业于吉林大学的法学博士,对于法律精神有着一种自然而执著的追求。作为学者,他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并且认为,学者应该适度贫困,过于富足的生活会是学者丧失对于社会惰性的批评力。作为法学教授,他始终坚持法律研究的学术地位,并且固执着法律教育是精英教育的理念。

  而作为校长,与更多名校校长相比,他孤独而坚定地站在了民众与公平的一端。2006年全国两会上,徐显明郑重宣布: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对招生制度施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照人口比列确定。“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而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徐显明声如洪钟,掷地有声。

  “教育的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面对着纷至沓来的质疑,寂寞的徐显明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人文关怀的“公共知识份子”,他以公平的理念捍卫着最后的一片净土。

  徐显明获得了舆论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面对着并不合理的教育格局,徐明显代笔了一个时代先驱的声音,也代表着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传播、创造知识,传承文明并且将接受教育的机会公正而不抱偏见地带给更多的人。

  志存高远 黄藤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西安外事学院能够举行三百年校庆典礼。”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兼院长黄藤教授多次说过这样的话。

  从15年前租用两间教室、1000元启动资金起步的西安外事学院,是黄藤和他志同道合的同事们艰苦奋斗、大胆探索结出的硕果;他的理想、意志、精神,是一代创业者人格的集中反映,赢得了社会赞扬。西安外事学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陕西省十佳院校。

  黄藤提出“学无长幼、校无大小、教无高下、育无国界”的现代教育发展理念,以及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高等教育大众化、民办大学的规模质量观、民办高等教育的定位等,有着新的独到的见解。创办“七方教育研究所”,主编《七方民办教育丛书》和《七方人文教育丛书》,出版专著《民办教育求索》、《民办教育引论》等,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一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曾经有人问黄藤:你为什么办这所学校?黄藤的回答是:问我这个问题就像问我为什么活着一样,学校就等于我的生命。“我活着一天,就为梦想做一天的努力。”

  黄藤自诩,已经活了三生,“为道粱谋”和“远渡重洋”分别是他的前两生,“该享受的我都享受了,如果没有质的变化,生命的长短已无所谓。”知识分子难以泯灭的人文关怀,使他想为社会做点事。因此,黄藤回国办起了学校。当西安外事学院从创办的那天起,目的就是为了社会服务。正因为这样的理由,活络睿智的黄藤,做出了许多在人们眼中有点“一根筋”的决定:所有董事不要股份,个人投资一律不拿回报,自己把院长的位子让给别人。黄藤坚持学校的公益性,也坚持通过制度把办学和用人的效率最大化。他的目的似乎是要证明:民办教育是可以做得非常优秀的。

  黄藤相信,梦想的实现,只是早晚的事,所以,看不到300年后的校园,他没有任何遗憾。一个人的生命本就有限,他就是想办一所与社会同寿的学校。他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必然一点点的进步,必然会给民办学校带来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这样的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的需求。“所以,我们对民办教育的将来始终乐观,所以,我们一路坚持,始终没有放弃。”黄藤说。

  因此,在众多民办院校深处低迷的困境下,令人欣慰的是,还是能听到乐观且不乏理性的声音。

  其中,黄藤就说:“我想确实在政策环境上,非常需要给民办学校创造更宽的环境,但是我们对民办学校的发展还是有信心的。我用两百年,三百年的眼光看中国的教育,民办教育一定会成为任何力量都不可抵挡的发展势头!”

  东方哈佛 丁祖诒

  他,一个靠自学成材的落榜生,为落榜生创办了一所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大学。这是一所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民办大学——西安翻译学院。

  民办教育为何让丁祖诒矢志不渝?

  1957年,丁祖诒以每门功课90分(百分制)的高考成绩,渴盼受到

清华大学青睐时,却因政审不合格成为了“落榜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少年的豪情,丁祖诒七年攻下英、日、德、俄四门外语,刊发了近百万字的译著,获得了六年制本科学士学位,但他知道其中的艰辛,因而立下誓言:“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大学讲台。要为落榜生找条出路。”

  1983年,丁祖诒的第一个梦想得以实现,登上西安石油学院的讲坛

  1987年,当他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时候,能抛弃原来所有的一切而从头开始,为了第二个夙愿,把创办振兴民办大学作为献身目标。

  “创东方哈佛”是西译努力的目标,在西译校园就立着这块碑牌。“我们同是民校,又同是各自国家民校中的龙头老大。但距离差得太远。”从哈佛考察回来后,丁祖诒不禁感叹地说,“出了7个总统、38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无数的跨国公司总裁。这是何等的荣耀和辉煌?”

  对于创办东方哈佛这一远大志向,面对周围一些人投来怀疑的目光时,丁祖诒却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虽然与哈佛相比,西译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要看到“哈佛”已发展300多年了,而西译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将西译的发展定位为东方“哈佛”,并非意味着西译现在就等于哈佛。我们非常清楚:西译现在与哈佛大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拿破仑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一个好士兵!”哈佛·约翰当年仅以数百美元创立了哈佛大学。没有梦想,美国人恐怕到现在还游荡在大西洋海岸的一角。没有梦想,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汽车、飞机、卫星、电脑……当然,美丽的梦想是要靠辛勤劳作去实现的。

  “人家师资强大,资金雄厚,政策宽松。仅

图书馆就多达200余个。那可是黄金堆出来的。”丁祖诒表示,“这些都是我们所缺少的。办学需要很多钱,我们全靠学生学费。缺乏宽松环境,我们招的全是落榜生,基础差、起点低。”

  “尽管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阻力和困惑,但潮流不可阻挡。”丁祖诒说,当今部分民办学校,已经不再是十多年前“租间教室、请个老师、拿支粉笔”就粉墨登场的草台班,其形式也绝非短训、业余、走读和函授一统天下。“忆远古,看现实,举实例,民校前途无可限量。”丁祖诒坚定地说。

  忆远古,私学源远流长。自孔子“学在四夷”起,私学在中国历史上就从未间断过,有些朝代私学的办学规模和官办教育不相上下,而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私学曾呈现出“一枝独秀”的良好局面。这都为今天复兴民办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看现实,私学得天独厚。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企业的经营资产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办教育有了需要和可能。另外,社会上有一批离退休骨干教师愿意发挥余热,一些部门、企业以及大批新建的住宅小区拥有闲置校舍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举实例,私学空间无限。从拥有2.5万名全日制住校生的西译,到以14万名全日制专科和本科层次在校生为标志的西安66所民办高校,到全国1300多所民办大学的200多万民学大军,充分说明,民办大学为非国家财政的人力资源开发,开辟了一条非常规跨越式发展之路。

  “无论是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还是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缓解升学矛盾、提高国民素质、造就四有人才等方面,民办教育都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丁祖诒相信,由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升华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适应世界发展态势成为国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位,己为期不远了。

  民办教育需要更多象丁祖诒这样教育先驱者,更需要他们的信心、决心和雄心。

  记者:谢璞 刘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