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拒绝明星入学”并非教育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10:48   东方网-上海青年报

  廖德凯

  著名超女张含韵曾找了北京不下10家全日制中学或专业音乐院校,但校方纷纷以影响学生正常学习或不知该如何管理明星学生等理由,拒绝接纳张含韵。18岁的张含韵复读困难,进修难办。对学校的拒绝,张含韵很委屈:“我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9月11日《金鹰报》)

  与某些大学追星的态度截然不同,普通中学竟然让近年在娱乐界不断升温的张含韵吃了“闭门羹”,显得颇有“理性”。但是,这种“理性”让一位应接受正常教育的十几岁的青少年失去受常规教育的权利,却又让人读出许多无奈。事实上,学校的这种“理性”,并不是教育本身所应当秉承的理性。声称怕影响学生正常学习或不知该如何管理“明星学生”,因而拒绝接纳“明星”入学,其实也是一种对社会心态的曲意迎合。

  毫无疑问,明星入校能够引起社会对学校的更大关注,“追星”以求借“星”显校,是一种积极迎合社会心态的做法;而“拒绝明星”则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求既得利益的保持。一追一拒,其实都不是从教育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心态的角度去追求一种“利益”,不管这种利益是预期的,还是已得的。

  无论是“追星”还是“拒星”,都暴露了教育者缺乏“平常心”。教育的平常心是自信之心,更是奉献之心。对于教育者来说,自己的施教对象无论是万众瞩目的明星,还是寻常百姓,只要以一颗平常心待之,以教育者的奉献精神与自信心待之,都可以得到公众的认可。缺少平常心,就使得教育者在面临明星的时候,心态失衡,失去了对教育的正常的判别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影响学生正常学习或不知该如何管理明星学生等理由拒绝明星,是一种不自信,也是教育者面对明星时候的心态失衡。

  总之,教育者所应秉承的教育理性,是一种从容、宽广、博爱的理性,如果缺少这种真正的教育理性,无论是“追星”还是“拒星”,学校都难脱“非理性”之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