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西宁市旅游工作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 21:57   新浪考试

  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高原古城秋高气爽的九月,“中央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大型采访团的朋友们,到我市参观采访,这对进一步扩大“中国夏都”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提高西宁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西宁市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西宁市基本情况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全市总人口212万。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25.6%。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市区海拔2261米,平均气温7.6°C,是消夏避暑的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国道、省道四通八达,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的铁路中心枢纽。通过连续举办“国际藏毯展览会”、“郁金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夏都”的知名度。

  近年来,我们本着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宗旨,以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解放思想,扎实苦干,西宁经济社会步入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期,提前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功能不断增强。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增长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5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2951元,增长13.8%。

  二、西宁市“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着眼于做强西宁、服务全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构建和谐西宁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扩市提位、工业强市、服务业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加快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确保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努力把西宁建成山青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再翻一番;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增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扎实成效,城市形象大幅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15%;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宁;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使西宁成为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

  主要预期调控指标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实现255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累计达到9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三、加快西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西宁市旅游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常抓不懈,2004年西宁市已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西宁市与省内各州县积极合作,打造了环西宁的“中国夏都”旅游圈,逐步确立了“中国夏都”旅游城市品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投资环境日趋优化。通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西宁的城市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城市建设水平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宁旅游,旅游市场不断健康发展,全市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根据西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宜避暑的特点,打造了“中国夏都”城市旅游品牌,并进行了注册。同时,积极与省内各州县在旅游方面进行合作,不断加强宣传,打造了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突出西宁旅游优势,提高西宁知名度和竞争力,2004年实现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西宁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后,西宁作为青藏铁路的起点站,引起世人的注目,我们抢抓机遇,及时提出了“天路起点”旅游品牌,并与“中国夏都”旅游品牌有机结合,形成了大品牌。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之一,2007年荣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目前,全市方圆2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全省65%的优势旅游资源,60%的接待设施。全市共有旅行社152家,其中国际社15家、国内社137家,持证导游约2000多人,各类宾馆饭店400多家,其中星级宾馆43家,各类旅游车辆150多辆,旅游从业人员10余万人。全市共有景区(点)约165处,其中,AA级景区(点)2处,AAA级景区(点)3处,AAAA级景区(点)2处,已开发并纳入区域内旅游线路的约30处。已开发并趋于成熟,来宁游客选择较多的旅游线路有14条,其中,一日游4条、二日游5条、三日游5条;待开发且条件具备的有7条。旅游商品有三大类约17种,其中,土特产品类主要有藏毯、名贵中藏药材、青稞酒、牦牛肉干等;民族宗教类主要有唐卡、堆绣、民族宗教相关用品等;民间艺术类主要有排灯、农民画、剪纸、昆仑玉雕等。

  “十五”期间,接待国内游客从2001年的130万人次增加到414万人次,年均增长26.06%;接待境外游客从2001年的1万人次增加到2.75万人次,年均增长22.42%;旅游总收入从2001年的3亿元增加到17.88亿元,年均增长41.4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从2001年的220万美元增加到740万美元,年均增长28.22%。2006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00.2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的61.73%,同比增长20.82%;共接待境外游客2.86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境外游客的67.5%,同比增长3.74%;实现旅游总收入21.7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0.8%,同比增长21.5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14.9万美元,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的61.2%,同比增长6.86%,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年1—8月份,接待国内外游客507.7万人次,增长27.4%;旅游总收入22. 59亿元,增长32.2%。

  全省第二次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对加快西宁旅游业的发展作了进一步安排部署。一是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委托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公司对原《西宁市旅游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充实,并正在抓紧编制《西宁市旅游产业发展定位、重点产品策划暨运营实施策略》和《西宁市2008—2012年旅游营销策划》。同时,邀请中国著名创意专家陈放教授对西宁发展旅游经济、打造城市名片进行了专题策划。二是围绕全省第二次旅游发展大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总结经验,进一步寻找差距,进一步明确定位,进一步务实创新,为近期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做了认真准备,并结合实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西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西宁市发展旅游商品实施意见》。三是成立了以副省长、市长骆玉林同志为组长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旅游工作的统一领导,确保“加强领导、理顺机制、整体规划、形成品牌”的要求落到实处。四是针对目前旅游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行业管理、旅游市场、

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市容市貌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活动,使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西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旅游名省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西宁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打、社会参与”,着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着力扩大宣传和营销,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强景区建设,千方百计地扩大市场对高原旅游的需求,千方百计地增加西宁对旅游需求的供给能力,精心打造“中国夏都”旅游品牌和“大西宁”的城市名片,唱响清凉夏都、让心灵放飞的主题。积极发展融历史、文化、民族、生态、地域为一体的高端旅游,营造欣赏高原美景,领略古城文化,独揽宗教神奇,感受民族热忱的氛围。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生活娱乐服务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主要奋斗目标是:

  ——2007年—2010年,全市旅游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地位更加突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到2010年,实现高原旅游目的地、游客集散地和“中国夏都”旅游圈建设重大突破,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结构合理的客源市场体系,快捷畅通的旅游交通体系,绿色安全的旅游服务和救助体系,科学有效的旅游管理体系,使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公民文明意识不断增强,旅游形象和知名度明显提升。

  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突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着眼于服务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大力改善交通、住宿、餐饮、通讯和游客服务等方面的条件,提高旅游承载和服务能力,增强“天路起点”的旅游集散功能;二是突出打造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优势旅游资源为依托,突出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和文化旅游,整合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精心培育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景点,使西宁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最有吸引力的旅游地区之一;三是突出发展特色旅游商品。依托我省的各种优势资源和西宁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高原健康食品、医药保健食品等旅游商品,推进旅游商品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发展,使旅游产业链得到延伸,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效益进一步提高;四是突出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环境建设,制定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和旅游行风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创造有利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加快西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做大做强西宁,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立足于全省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发挥西宁的比较优势,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突出加工制造业的主导地位,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突出服务业的优势地位,在壮大现有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产业支柱,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和知名品牌,扩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能力,保持对旅游业投入稳定增长;立足于提升高原中心城市的独特风格、生态特色和文化品位,高起点规划城市、高水平建设城市,加快实施“扩市提位”战略,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全省和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强化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抓民生、抓旅游就是抓和谐的理念,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不断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以项目为载体,以资本为纽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我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断增加投入,做大做强旅游业。

  (二)以旅游业和会议经济为龙头,全力打造旅游品牌

  进一步拓展旅游业和会议经济发展理念,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对全市的旅游产业和会议经济统一规划,加强指导和协调,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精心打造“天路起点、中国夏都、健康之旅”的旅游品牌和中国夏季会议中心。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旅游线路,和全省旅游线路相配套,把西宁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景区、景点纳入“中国夏都”旅游圈中,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和探险旅游;依托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利用自然环境和冷凉气候优势,发展会议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健康旅游;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自驾车旅游,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覆盖两小时通达的旅游辐射圈,把西宁建设成为全省和全国的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中心和区域旅游生活娱乐服务区。把发展旅游经济与发展会议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继续承办和协办好“郁金香节”、“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环湖自行车赛”等赛事会展活动的基础上,将发展会议经济纳入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策划,整体推进,依托“中国夏都”品牌,大力开发会议资源,积极争取申办、组织各种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举办大型展览、文化、体育、经贸等活动,走出一条会议经济的路子,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支撑。

  (三)充分挖掘潜力,实现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良性互动

  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的民生工程来抓,围绕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立足于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依托高原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大力发展集观光、采集、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依托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结合小城镇建设,建设一批旅游小城镇和一批旅游特色县、特色镇(乡)、特色村,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城乡居民从事旅游工作,帮助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部队复转军人,从事旅游产品加工、导游、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围绕旅游产业的服务业,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机会,使更多的城乡居民从旅游业大发展中得益受惠。特别结合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把旅游业作为救济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旅游经济发展,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把农村“阳光工程”与旅游业职业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广大从业者掌握有关的技能和本领,为就业创造条件。

  (四)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建设旅游名省的支撑能力

  围绕高原原始的风貌、古朴的民风、绚丽的文化,紧密结合旅游“六要素”,突出西宁“吃有绿色、住有暖色、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的旅游品牌。以高原特色、民族风味为开发重点,主打无公害绿色品牌,开发地方特色小吃和特色菜肴,重点开发水井巷、莫家街、大众街、文化街等具有青海特色和民族风味的餐饮步行街。坚持合理布局、结构优化的原则,建设一批富有特色、温馨舒适、功能突出的宾馆和酒店,加快改造现有宾馆、酒店,推进创星升级活动,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求。加大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配合民航、铁路等部门,加快航线、铁路建设,提高其吞吐能力;围绕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公路网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旅游通达提升工程。以提高旅游运载能力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旅游客运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发展豪华、舒适型客运车辆,形成大、中、小型客车相配套的旅游客车市场。加强

汽车租赁公司建设,规范汽车租赁市场,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交通保障。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和产业化步伐,在提高旅游商品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在“土”、“特”、“优”上下功夫,形成以土特产、保健品、民族用品、工艺品等特色突出的系列旅游商品,重点打造城东区中下南关、湟中鲁沙尔等旅游商品购物街。以突出高原和民族特色为重点,大力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艺业,建设富有特色的集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民族风情娱乐中心,使游客留得住、玩得好、有收获。进一步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环境建设,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市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培育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提升西宁旅游品位和形象。

  (五)进一步加强环境建设,营造全民热爱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大力改善旅游环境,把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以服务创品牌、以服务赢市场、以服务提升西宁旅游业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集旅游信息咨询、出行服务、质量投诉、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同时,我们将进一步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旅游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景区管理、市场管理、行业规范等规章制度,把旅游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和完善旅游执法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安全责任制,严防各类

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旅游事故的发生。健全旅游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旅游行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倡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努力为旅游企业和国内外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重点抓好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和市场促销力度,提高宣传策划水平,创新宣传形式,借助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类媒体,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包装、精心营销,通过宣传使西宁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人们树立人人代表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大使的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服务旅游的良好氛围。

  (六)把西宁的旅游纳入全省的大格局,加快西宁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

  我们将在全力支持省上统一开发景区景点工作的同时,集中精力抓好西宁的景区开发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营”的要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景区的旅游配套设施条件,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尽快把塔尔寺和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品牌。充分挖掘整理酥油花、唐卡、藏戏等民间民俗艺术,打造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依托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和藏药企业,进一步挖掘藏医药文化内涵,打造藏医药文化旅游精品。围绕打造世界藏毯之都,抓好藏毯博物馆建设,不断扩大藏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国内外游客。进一步抓好景区景点的开发,做精做深城区内北禅寺、南禅寺、虎台遗址公园、青唐城遗址公园、东关清真大寺等景点,抓好西宁周边日月山、湟源明清一条街、大通国家级森林公园、湟中群加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突出西宁旅游的原始性、生态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大力开发民族文化、生态和原始风貌观光旅游,把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特色文化、民俗风情融入旅游文化建设之中,重点建设一批民族风情园。同时,加快“浦宁之珠”观光塔、人民公园和鲁青公园整合、城南温泉旅游度假村、城北区立体农业生态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一批以西宁为旅游起点,环夏都和青海湖风光旅游圈,辐射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昆仑文化世界顶级旅游带及青藏铁路旅游线、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区的特色旅游线路。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各州地市的合作与互动,走区域旅游联合之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形成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夏都旅游经济圈。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加快建立全方位的旅游产业大开放体系。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及周边省区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协作,共建旅游环线及旅游景区,开拓更大的旅游协作空间。

  各位网络媒体界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对青海、西宁旅游业发展的高度关注,通过你们这次青海行的参观采访活动,我们相信,迷人的高原风光,深厚的人文景观,热情的高原人民,美丽的“中国夏都”,一定会给各位朋友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热忱期望通过这次参观采访活动,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西宁、认识西宁、走进西宁。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