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校园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10:03   中国青年报
  

  所谓“校园文化”,本该包括学生社团、文体活动、师生关系、院系传统等。这里着重讲“大学城”里的“校园文化”。

  我们今天谈论“校园文化”,必须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各地政府花大价钱一次性建成的大学城,硬件都很好,但缺乏历史感和文化氛围。更要命的是,此举使得本就日渐疏远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了。因为,目前各地所建的大学城,一般都不设教师住宅区,于是,教师上完课马上走人,要不赶不上学校的班车。傍晚时分,你在大学城走走,全是“朝气蓬勃”的脸孔,一点也没有梅贻琦所说的“大鱼带小鱼”的感觉。这样的“校园文化”,很不理想。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这里所说的“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包括同学之间的,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如今缺了后一种,全成了同龄人的对话与嬉戏,必定影响其精神成长的历程。

  这个问题很严重,且带有普遍性,学界对此多有反省,我也在别的地方专门谈论过。除了抱怨与批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与其悬得过高,提出一些一看就无法落实的理想设计(如某大学规定,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还不如老老实实承认,面对如此局面,我们能做的,就是“亡羊补牢”。

  我的建议是:第一,各大学之间,相互开放课程并承认学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在紧邻的不同大学间自由选课(这本来就是设计大学城的初衷,但因教学管理以及“自尊心”等问题,很难真正落实)。第二,尽可能多地邀请各地著名学者,到大学城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以弥补无法“亲炙大师”的缺陷。第三,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趣味,尽可能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教授大都这么做)。第四,尽快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而不是因噎废食,为防止学生沉湎网络而禁止带电脑进校园。

  回到最初引用的杜德斯达所撰《21世纪的大学》,书中有这么一句:“我们必须坚信,大学教育更深层次的目标虽历经千年却从未改变,从未消失,因为它的意义至关重要。大学扩展并发掘了人类的潜力,使人类的智慧与文化代代相传,并创造出了影响未来的知识。”我们的任务是:坚守大学理念,但又努力促使其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中,尽可能兼顾知识生产、社会效应以及精神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