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请把体育课还给天性好动的孩子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 17:51   红网

  根据我国的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20年,青少年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在持续增长,而体能素质却在持续下降,如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也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一倍。为此,广东省团代表建议学校增加体育锻炼时间。(4月4日《信息时报》)

  很多有识之士都把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归结为缺乏运动和体育锻炼。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还企图利用行政手段来引导学校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比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把中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年或者几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省份,要调整其重点高校招生的指标。

  针对中国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有关部门从升学考试的“上游”采取措施,以求引导中小学校对学生体质指标的重视,想法固然不错。问题是在“一切围绕文化课教学”的应试教育环境中,这种仅把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作为“升学参考依据”的举措,是否能对改变中小学校忽视体育课教学现状起到实质性的纠正作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喜欢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学生少之又少。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中小学校园里却出现如此怪相:进入临近“小升初”的五、六年级后,体育课时间基本就被语文、数学等主科占用。学生除了课间的一点活动时间(有时老师还拖堂)外,像样的体育锻炼时间和科目根本就没有。到了初中后,无论是学习时间上,还是学习的量上都不能和小学时同日而语。从初一开始,体育课就时不时被“正课”剥夺,到了初三,有的学校体育课甚至完全被挤占。可以这样说,除了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外,中国青少年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用来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其中就包括体育锻炼。

  一边是超强度的脑力劳动,一边是应试与升学的种种精神压力,再加上得不到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中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焉有不差之理?现在的问题是,在升学压力与竞争之下,各个学校“废除”包括体育课在内的“副科”,几乎成为心照不宣的惯例。在应试教学环境没有改变多少的情况下,让中小学校改变教学态度,“恢复”和维持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并非一件易事。

  因此,要使学校增加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仅仅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以为,在教育理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必须及时有效地加强对中小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监督,对凡是违反规定,挤占和“挪用”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时间的学校主要领导和教师实行责任追究制,等等。如此“应试导向”与行政手段刚柔相济,保证青少年学生拥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作者:贾如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