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进行心理疏导 重建安全感不容忽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 14:28   兰州日报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我市也有强烈震感。由于学生缺少对地震知识和预防常识的了解,缺乏正确心理疏导,我市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女学生当日竟被吓晕过去,有些学校当日也显得较为混乱,但也有些学校处理的相对理性。尽管兰州远离此次汶川地震震源,但在学生中普及相关知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课,这应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

  兰州部分学校临危不乱

  兰化一中的一位学生家长刘增荣告诉记者,由于家在城关,上学在西固,所以他的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居住,见到孩子是在地震后三天后。他跟孩子交谈中才了解到,在地震当天,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帮助。据他介绍,地震时,老师首先让孩子钻桌子。等待地震过去后,全部有秩序的撤离教学楼。他看到孩子一点都不害怕,就问孩子老师当时有什么表现。孩子告诉他,当时一个英语老师正在上课,发现地震后,老师说:“我是老师,死也要跟你们在一起。”这样一席话让孩子感到很温暖,顿时恐惧烟消云散。刘增荣表示,正因为有了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在大灾大难前,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5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兰州三中,各班老师都在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述如何逃生,如何防震。同时,也告诉孩子们要正确认识地震,不要害怕。在防震知识普及中,还教学生如何去救援,如何帮助同学。

  灾情发生时要保持镇定

  记者采访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周爱保。他表示,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后数月之内都会自己缓解。同时,少年儿童在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因此,学校一定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周教授还告诉记者,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舒缓而不是压抑。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和安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他的话,看他的遭遇和心情。支持他,爱护他,孩子就能从创伤的心结中走出来。

  周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人们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必须吸取经验,并完成三个任务:首先,要重新建立安全感;其次是对失去事物的追忆与哀悼;最后家长要使孩子重新与正常生活再度联结。在这些过程中家长或者老师要以温和的话语以及身体接触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不要阻止孩子在游戏中演出灾难当时的情景。甚至应该鼓励或加入孩子进行这类的游戏。同时,还可以运用灾难作为学习的教材,教导孩子有关地震等灾难的知识。教导各式安全保护与防范的设施与方法,协助孩子获得对灾难或意外的驾驭掌控的知识与感觉。

  防震减灾知识让学生不慌

  5月20日,记者采访了城关区教育局局长张军,据他介绍,地震发生后,城关区教育局立刻收集了很多防震减灾的宣传知识,并做成图文说明向区属学校的每位学生散发。提醒学生正确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险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同时,地震发生后,我市各学校分别对应急预案进行了补充。耿家庄小学校长苏永军告诉记者,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破坏力,很多学生都不了解防震知识,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他们学校对防震预案进行了充实。但主要目的还是要让学生不慌张,有秩序。

  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何泳忠表示,面对自然灾害,各学校必须做好准备和预防工作,要不断给小学生讲述防震知识,并不定期进行防震演练,要让学生掌握地震过程中的逃生常识,要让学生和老师对学校疏散通道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校更要加强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检查。(记者 孙理 孙亚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