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观点:灾后心理辅导和物质重建同样重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5日 00:25 经济观察报
四川抗震救灾已持续开展10天有余,不论是针对救灾人员还是伤者本身,心理援助显得日益重要。本报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时勘研究员。 根据国外的大量研究,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通常不会马上表现出来,潜伏期可能长达几个月,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最后就会成为一种疾病。 他介绍,灾后心理辅导要本着倾听、不要说“不要哭”、陪伴、倾诉、告别过去这五个基本原则。同时,对受灾群众,特别是儿童,还有参与救灾的军人、医护人员、志愿者、领导者等不同的群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和方式也要有所不同。 经济观察报:由于灾区惨烈的现状、补给的不足、极度的疲劳、对死亡的逐渐麻木等负面因素,灾区的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怎样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时勘:救灾队伍中的战士一般年龄偏小,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我对他们的压力管理建议是:多和战友沟通交流,分享抗震救灾的经验;抽空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报一声平安;尽可能以小团体的形式行动。 医护人员属于情绪劳动者,在一线服务,每天接触大量受伤的灾民,是救援者中受到直接刺激最多的。我对医护人员的压力管理建议是:要宽容自己在抢救和治疗中的失败;要降低期望、觉察和接纳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面对陌生的抢险现场,会感到紧张、焦虑,应当有机会向同行或家人表达;灾难并不是人们能控制的,不要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志愿者是自发组织抗震救灾的民间力量。他们充满热情,但可能存在计划不周、后勤不足等问题,易引发挫败感,进而造成情绪枯竭。我的建议是:与指挥总部沟通,避免单独、盲目行动;遇到与同事们在工作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要更多地从正面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灾区基层干部在抗震救灾中担任着指挥全局的任务,常常不分昼夜地工作,是情绪枯竭的易发人群。我对他们的建议是:累了抽空小憩十分钟;合理授权,不要事无巨细;集体决策;下属工作进展缓慢时,沟通时对事不对人,不要挫伤下属的自尊心;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给家人打个电话。 最后,我提几点共同建议:最好在离开现场3-5天内接受团体辅导;保证正常的睡眠和饮食,给自己逐渐恢复的时间;试图理解和把控自己的情绪,要学会自我控制;向你的同事倾诉你的感受,称赞及感激你的伙伴。 经济观察报:怎样帮助灾区群众摆脱心理问题?极度的悲痛很容易转变成极度的愤怒。 时勘:很多人家破人亡,情绪激动,极不稳定,救援人员无法及时赶到,救援物资无法按时运抵时,民众可能很焦急、很愤怒。受灾群众聚集在一起,可能会导致群体非理性;归因偏差会导致愤怒、敌视。 我的建议是:第一,迅速建立组织的临时性社会结构,一方面组织救援,另一方面做群众安抚工作。避免产生群体的非理性行为。第二,及时与受灾群众沟通,告诉他们救援的进度,让他们掌握进度,有更多的控制感,安稳骚动情绪。第三,对于群众不理解的情况,尽快做好解释工作。 经济观察报:大地震对儿童心理创伤是巨大而且长期的,怎样帮助儿童走出心里的阴影? 时勘:面对灾难,孩子们和成人的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他们无法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更可能“转移”到生理和行为上,如睡眠不好、做噩梦,不说话等等。有些孩子可能在灾后数周或甚至数月才会表现出来。 这时,最好不要用“不要哭”这样的说辞,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宣泄,按照儿童的心理规律来进行心理辅导。 特别是对地震中的孤儿,这时可能对他们关照和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老师可以倾听孩子心声,辨析孩子苦恼;营造氛围解压,帮助孩子宣泄。 此外,鼓励孩子画出他们害怕的东西,也鼓励画出美好的东西。孤儿在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的刺激,会压抑自己对地震真实的回忆,长期下去会造成心理障碍。儿童虽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所以,通过画画可以帮助他们整理思路,倾诉情绪。 建议提供孩子一些助人活动,如捐钱给红十字会、花钱买救灾物品送他人,这样做能够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