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心理危机干预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 15:3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经历过这次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的反应。一般而言,这些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但目前看起来状况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在灾难发生数周后才逐渐地表现出来。由于儿童与青少年们对灾变事件(例如死亡)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也稍异于成人,而且,心理危机干预方式也不一样。

  学龄前 (1-5岁)

  玩具+绘画+游戏

  为孩子建个“避风港”

  应激反应:

  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动物、黏住父母、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便秘)、说话困难(例如:口吃)、食欲减退或增加

  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

  心理危机干预方式:

  此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维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的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专家建议以下的一些活动,不断经历“再保证”的过程中,可以重建孩子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

  1.提供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2.多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或提供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如伦敦铁桥、大笼球等。

  3.提供孩子绘画经验,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之后再团体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画笔最好不是水彩,此时要的是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

  4.孩子此时的胃口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建议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们在生理与情绪上的补充。

  5.用一些不具威胁性或低威胁性的活动鼓励他们来玩保护自己的游戏,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么办?”“假如家里突然停电了,要怎么办?”

  6.告知家长,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学龄后 (5-10岁)

  游戏与脑力激荡

  激发孩子兴趣

  应激反应:

  易怒、哭诉、黏人、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畏惧夜晚(做恶梦、害怕黑暗等)、逃避上学、在同伴中退缩、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

  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失去宠物或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

  心理危机干预方式:

  此阶段的儿童虽已能表达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但他们往往缺乏具体且完整陈述的能力,此外,若他们失去心爱的宠物或物品,他们难过的心情也需要相当重视与安抚。以下是一些活动上的建议:

  1.对低年级的学童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2. 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注意仍可拉回到在“通则”中所曾提示过的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再保证。

  3.让学生编故事,也可以用绘画或用接龙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兴趣,以便于整理与回馈。

  4. 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让大家来面对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身心症状进行调适,学生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教师在整理后给予回馈。

  5.亦可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防灾预防计划演练。

  青春期前 (11-18岁)

  将灾难经验转化为创造力

  应激反应:

  在家里造反、不愿意做家事、失去与同侪社交活动的兴趣、头痛与紧绷、食欲与睡眠失调、月经失调与月经困难、烦躁或减低活动、冷漠、对异性的兴趣降低、不负责或犯法的行为、对父母控制想要解放的反抗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虑病症(不断担心自己有病痛,但无医学上的根据)

  大部分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动与兴趣都集中在与他(她)同年龄的同侪,他们特别容易因同侪活动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时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伤、难过。

  心理危机干预方式:

  此阶段的学生大都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唯处于同伴认同的阶段,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已是个小大人,因此,我们建议可安排以下的活动:

  1.同伴间的团体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可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在此灾难中都是正常的。

  2. 让班上分为几个小团体,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这可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

  3.设定专题讨论,如“社区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题,让学生能先有系统的搜集资料后,加以报告与讨论。

  4.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对大自然的现象作有科学根据的了解与认识,避免听信坊间的不实传说,以建立科学家实事求证的态度。

  5.认识“创伤后的心理重建”的意义与价值,这需要透过学校较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题演讲,或由专业的心理学文章的阅读,进行讨论。

  6.艺术活动的表达,可以鼓励学生从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创造力的方向。

  老师必读

  在灾后,面对学生所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一心理辅导员的角色,针对学生在重大灾害中所可能造成的任何心理上的伤害,进一步地发现及作出及时的辅导,避免学生在心中留下阴影,有碍其日后的正常发展。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因应其突如其来的不明情绪,让学生可以经由某些方式或渠道,宣泄其情绪,并且导正学生对于某些情绪发生的错误观念。

  思考阶段:

  教师将要求这些学生共享当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寻常事件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在这个阶段中,这些学生将从一般陈述中提供事实阶段的补充信息,促进相互间表达出更多的念头。教师或团体领导者逐一体会,并且邀请下一位参与者表达。

  反应与症状阶段:

  反应阶段涉及分享当场、现在与事后的感受,这包括事件后所经历的任何生理的,情绪的,认知的或行为的征兆或症状。教师可以请这些学生叙述对这次事件的反应。可询问学生:“这次地震中最糟的部分是什么?”“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将其从这次地震所产生的意外中删除,那将会是哪一件事?”或问他们:“当时你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灾后至今,一直持续困扰你的感受或行为有哪些?”

  教学与再保证阶段:

  在征兆和症状被表达出来,学生将得到再保证,意思是说,教师将以肯定与支持的口吻说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并再补充一些或许尚未表达出来的额外征兆与症状。在这阶段中也将提供正向的因应方式,特别是一些已经浮现出来的。而且也提供压力管理的一般信息。

  在经过以上团体的压力处理课程后,若发现学生仍然表现出行为失控、退缩、上课精神涣散、或不明原因的生理病痛等,教师可以进一步与当地的精神医疗或心理辅导之专业人员询问。

  实例分析

  心理干预 决战在现场

  “心理干预工作者应出现在灾难第一现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公共卫生事业部主任、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常务副主任马弘在题为“群体性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之路”的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曾多次参与国内历次灾难的现场心理救援工作,马弘感触颇深。

  2005年6月10日下午,牡丹江沙兰遭遇暴洪,117人遇难。其中小学生死亡105人,受伤57人。

  在医生面前,一个9岁男孩反复说:“我的同学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要是当时我拉住他,就没事了。我还有好多话要和他说呢。”在灾难中,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旁边一个要好的同学被洪水冲走。之后,他处于强烈的紧张内疚中,一直无法控制地想起自己的伙伴。

  医生们诊断,这个男孩出现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并决定由一个医生扮演同学,和他对话,令他彻底告别这段伤心的历史。

  “你走了,我都没有人玩了。”

  “我没法和你玩了,但希望你和其他人玩,和更多的人玩。”

  “我也没有心思学习了。”

  “那可不行,我不能学习了,你要替我好好地学习。”

  ……

  “那我要走了,再见。”

  “再见。”

  对话结束,男孩长出了一口气,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阿姨,我觉得自己好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