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巨大创伤时不妨“麻木”一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 16:55   中国青年报

  编前:

  通常意义上的“麻木”,多含贬义或泛道德指向,它昭示着一个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麻木”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般来说,当面临创伤意外后,唯有以“否认”或“麻木”去应对,才有可能为自己重新赢得生存的勇气、能量和动机。

  所以,“麻木”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它是机体自我疗伤的需要,也是机体即将正视并面对创伤前的必要准备。

  后方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样重大的创伤前,那么多灾区的人看起来显得“很麻木”,他们担心地问:“这正常吗?”“他们是被吓傻了吗?”“这么大的灾难,他们为什么会显得麻木?”

  电视上出现一群父母坐在山腰上看着救援人员奋力挖土的场景,记者问:“你们在这里做什么?”那些父母漠然地回答:“我们在等孩子的尸体。”很多人不解:“他们为什么不下去挖?”“他们怎么坐得住?”“他们的表情为什么这么木?”

  大家不知道,“麻木”是在一件不可逆的灾难面前人的第一反应,也是非常有益于生存的反应。

  生命在遇到危难之时常常会有的第一反应是战斗、逃跑或麻木。

  如果有可能逃生,人们通常的反应会是战斗或者逃跑,正如那些创造了生命奇迹的人,他们的顽强坚持或者自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但是,如果灾难太大,已经成为不可逆的事实,比如亲人永远离开了,面对这样的伤痛,机体最好的防御机制就是否认——否认灾难发生,而“麻木”正是否认的主要表现之一。

  对重大灾难中的大多数人而言,“麻木”状态大约要延续3个月左右。而对婴幼儿和部分少年而言,他们的哀伤可能还要延迟更长时间,有的甚至要到成年后才会爆发。这是有机体自动调节的产物,是有助于生命复原的重要机制。这样的创痛,唯有以“否认”或“麻木”去应对,才有可能重新赢得生存的勇气、能量和动机。可以说,“麻木”保护了受创者,使他们以为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为他们的身体赢得了喘息的时间,为将要面对的惨痛设置了一个缓冲,为不得不承担的重建家园的重任积蓄着能量……

  如同物质守恒一样,精神能量一样也是守恒的,当前用在“麻木”上的时间多一些,用在痛苦上的时间就会少一些,用在准备迎接苦难的时间上就多一些。

  所以,请理解、尊重并保护这种“麻木”。

  从操作上看,就是不要人为地将受创者从“麻木”的状态中唤醒,比如不要主动去问与创伤有关的事,除非对方准备好了告诉别人。否则,就是在破坏性地干预生命自身的节律。

  最近,我看到有些主持人由于不了解这样的心理学知识,要一个又一个灾区的孩子或失去亲人的成人述说当时的情况或者自己此时的感受。虽然大家是为了帮灾区捐款才这样做,而且也的确有效果。但是,不能为了帮人而伤人,其实可以借用的资料很多,比如媒体上的图片报道。以科学的方法帮助地震中的受创者,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把帮助提升到最大。

  否则,轻易打破当事人的“麻木”,等于提前让当事人面对他们的伤痛,这是非常危险的。他的身心都还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个创痛,伤口却被如此打开,而打开伤口的人又没有可能为他包扎,势必造成二次创伤。

  比如那位北京大学二年级的女孩子,父亲已经为了其他孩子牺牲了,她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刨根问底儿。她无意识中想要维持幻象的愿望被打破,过早地被人从噩梦中唤醒,她还没有时间做更多的准备以迎接这巨大的不幸。

  再比如那位女警察,失去了父母、孩子,可是仍然在为救助其他人而奋战。这是非常感人的,是她平时严格要求自己而养成的利他的道德习惯使然,也是当前她的生命在无意识中对能量所做的恰当分配——把能量用于救助他人和履行职责上,用工作屏蔽自己的巨大伤痛。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履行作为人民警察的职责,她梦想当有一天工作结束回到家,父母和孩子会一如既往地迎接她……

  可是,刨根问底儿的询问却早早打破了她的梦:“听说你的父母和孩子都已经……”这样的问题,不要说是问一个刚刚遇到如此重创的人,就是几十年后也是不可以随便提及的伤痛。后来的事实大家都看到了,那个女警察刚走出帐篷就晕到在地。

  这还只是个案,如果不懂得尊重生命的自调规律,一定要插手生命自身的安排,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臆症或说崩溃,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实,当事人的“麻木”不仅有利于受害者本身,对所有中国人也有极大的意义,大家正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好更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以便在受创者从噩梦中“惊醒”时,能向他们迅速提供最及时有力的心理支持。

  那么,现在究竟可以为受灾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这点所有人都正在积极地做。那些正在一线全力奋战的救援人员,那些仍然在源源不断前往灾区的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还有万众一心的牵挂、默哀与支持,这些陪伴所产生的安抚不仅深深地温暖着灾区人民,也在深刻地感动着整个世界。

  在陪伴的过程中,如果遇见极少数已经出现“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人,比如电视上播放的那个对任何稍微大点的声音都会出现惊跳反应,并且总在晚上做噩梦并大喊“地震来了”的孩子,要尽快帮他们寻求专业救助。对于大多数仍然处于否认阶段的人,只需要耐心陪伴,不去触碰他们的伤口,让他们尽可能地多一些缓冲时间。

  这些同样适用于救援人员。

  抗震救灾对所有身在一线的救援人员而言,即使没有牺牲或者受伤,仍然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创伤事件。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凭借日常工作中培养出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条件反射地工作,如果他们个个都敏感异常,都在全力投入的同时全情投入,很快就会出现职业耗竭。

  他们的心理同样需要强有力的支持,能够支持他们的仍然是“陪伴”,媒体每天所报道的来自全国人民的关心与慰问对他们是最好的陪伴和安抚,但是,这仍然难以抵消每天所见到的大量伤亡与在巨大灾难前所感受到的力不从心,他们也需要用一定程度的“否认”来保护和支撑自己。

  所以,请不要过多去问他们所遇到的灾难和艰难,而要更多地去问他们所见证的生命奇迹和感人事迹,这种资源取向的角度不仅会在无意识中给救援人员充电,也会成为生动的生命教育教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