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认识灾后四种心态 有助于打开心结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6日 15:1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存者自疚心态 排解:从“做过些什么”到“还能做什么” 去过灾区的很多志愿者或救助者都有自疚心态,认为自己没能救出或帮助更多的人,他们甚至说“对不起每天吃的这口饭”。专家认为,其实这是一种“生存者内疚”,在强大的灾难冲击下,人会对死难者产生负疚感。这种自疚是不必要的,因为在巨大灾难面前能够勇敢去面对就很了不起了,志愿者们应该将“我究竟做了些什么”的疑问转变成“将来我能做什么”?因为灾区的建设和心理疏导会延续很长时间,每个有爱心的人都还有很多机会,转变想法更利于提高自身,准备下一轮救助。 无意之失 排解:学会原谅自己,总结过失,着眼未来 这次救灾活动也引发了不少关于媒体职业道德的争议,一些记者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专家认为,这些记者完全不用太过自责,首先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新闻媒体对地震灾情的报道推动了社会各界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每一个人前面都有一个标杆,朝前跑,忘记后面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无心把别人绊倒了,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好好总结改正就可以了。 功利心态 排解:实现自我价值无可厚非,接受“功利” 有部分救助者在进入灾区初期有一定的其他目的,但在看到灾区的惨状之后他们在自省或者互相批评当中会觉得自己过于功利从而愧疚不已。在专家看来,实现自我价值是无可厚非的,马斯洛曾说过,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而人的最高动机就是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很正常的,完全不用自责,也不应该成为被指责的原因。 助人者情结 排解:量力而行,不超能力施助 在面对巨大的灾难时,很多人都会迸发出助人者情结,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给别人提供帮助。 但是有这种情结的人一定要做好“角色定位”,自己能提供哪方面的帮助应该准确自我定位,不要尝试着跨行业、超能力施助,这样或许只能产生负面效果。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