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上海九年级新生将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新教材将教会学生如何直面灾难。报道称,这一内容集中体现在第三单元上,单元的主题定为“面对灾难”,其中收录的4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地震、战争、沉船等各种灾难。在这一单元的“综合学习”部分,引进了汶川地震有关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收集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公益广告,表明自己的决心,为经历着灾难的人们送去一份关爱与信心。(8月22日《新闻晨报》)
“汶川地震”写入课改新教材,让人叫好!尽管之前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地方的课改,改来改去只不过就是换换课本大小,换换内容性质差不多的内容。其实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名家名篇一直是教材的主要组成内容。今天,这样的局面终于得到突破,课改后的教材里面加入了跟生活或者时代密切相关的内容,让教材更有时代性以及实用性。换句话说,“汶川灾难”写入课改教材其实就是打破的当前教材“新八股”的格局,终于朝着一个新的思路在发展,这应该是十分值得庆贺的。
首先,“汶川灾难”写入教材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以前课本有这些内容也只是在一些辅设科目里面,由于一直推行的都是应试教育,所以这些内容成了摆设,仅仅是学生的课外读物而已,教育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而今把这些内容放到“主科”里面,有利于加深大家的了解以及重视,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用性,增强了学生认识生命、认识灾难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也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阶段,而且这样的与时俱进有利于吸引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二,“汶川灾难”写入教材对培养学生情操有着更强的指导性。我们从之前的教材可以看到,尽管一些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名家名作,对塑造学生的情操也有着很强的知道意义。但是有些文章所记叙的内容离同学们生活的年代毕竟太久远了,所以对主题思想的领悟未必深刻。现在是和平年代,中国的历史自然不能忘记,但是时代的脚步更应该紧紧相随。像“汶川灾难”这样的题材写入课本,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兴趣,帮助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认识、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等,而且可以增强更多的互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思考。这对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潜力以及情操的陶冶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帮助。
其三,此类教材与时俱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汶川灾难”写入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扩展知识面。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小学生、中学生利用互联网帮助学习,一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沉浸在“故纸堆”中,那么学生的视野就不利于开拓,知识面也不利于拓展,对塑造全面发展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果把紧跟时代、紧接生活的内容放入教材,那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事件离生活的年代较为贴近,所以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不必拘泥于那些陈词滥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捕获信息的能力,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知价值。
“汶川灾难”写入课改教材,是教育朝着与时俱进方向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首先是教育要与时俱进,提高教材的实用性、时代性、贴近性,相应减少那些“故纸堆”上的东西。只有改变原来“八股”式的教材,多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教育才能朝着全方位、高层次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