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中小学马上就要开学,各商家开足马力纷纷要在“开学经济”中掘金。从消费市场上讲,是好现象;但若从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上讲,未必是好现象。
过去再正常不过的开学,今天能形成经济热潮,不能仅归于商家的营销。最根本的,是一种社会心理在驱动。商家们所做的,只不过是迎合并引导了这种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一些学生的“装备”几乎能用“武装到牙齿”来形容:各色各样新款文具、多功能手机、MP3、MP4、笔记本电脑一应俱全。孩子要、家长给,助力学业,万金不惜。但反问一句:没这些东西,就不能上学了?
现在自然不是提着笔墨纸砚、啃着冷馒头去求学的年代,但教育孩子们“啃冷馒头求学”的精神不能丢。生活越富足,物质越丰富,越有强调此精神的必要。因为客观条件已经不可能再给孩子们提供“冷馒头”了,提供的都是“现代化”,那么就需要家长在观念上和社会在舆论上,更加有意识地去强调它,而非削弱它。
自然,开学经济的火爆并不意味着艰苦求学精神的丧失,两者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同样,也不是放着“现代化”一点不给,非让孩子们都去啃“冷馒头”。然而,警醒是必要的,况且适当地啃点“冷馒头”,对孩子成长未尝不是好事。
开学不应等于“消费”,求学不应等于“装备”。如果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风气让孩子们把求学重心放在对“外在”的渴求而非“内在”的驱使上,那实在是一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