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真正的问题是赞助费等费用存在 危害大于借读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 16:59   中国网

  主持人:取消了借读费,学校会不会以别的名录来收取相关的费用,比如赞助费等?

  杨团:其实从网友的评论来看,借读费不是大问题,因为国家规定的借读费才几百块钱,但是赞助费、择校费、捐资助学费却很高,几千到几万块钱不等,这个问题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因为借读费是政府规定的,小学每学期200元,初中每学期500元,学校不敢越轨来收很多钱,但是赞助费、择校费是学校自己定的。而且借读费和赞助费差别太大了,甚至有的学校不收借读费只收赞助费,因为赞助费有的高达好几万,早就把借读费给涵盖了。取消借读费,一些附近有大量农民工、外地打工人员居住的学校,尤其是有空额的、普通的、一般的学校,有可能一下子收入减少。

  好的学校还是很紧张,这一块公共资源稀缺,学校立这样一个价码让人望而生畏,挡住了一些人进入好的小学、中学。另一方面学校有可能拿这笔钱来给老师发补贴、发红包,做一种创收。这都是不符合我们社会政策的目标和需要的一些行为,甚至还会导致不法行为产生的可能。

  这个政策后面还会引发一个问题:大量的人跑到北京来陪读。由于这些好学校的赞助费、择校费这些东西对外来人口的门槛是比较高的,外地人要进入这里的好学校门槛太高,进入这里的一般学校不值得,所以最后就变成只有那些有钱、能有陪读的钱和交赞助费的钱外地学生能进入学校,所以用不取消赞助费来保借读费取消以后不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果。

  主持人:取消了借读费,是不是意味着有些学校可以拒绝外地户籍的学生入校就读,反而是剥夺了外地学生上学的机会?

  杨团:这个事情主要是在公开透明,一个学校有几个多出来的位子,这个是有概念的。各个学校每年收多少学生、有多少空位这个数字要透明。还有就近入学应该成为一个规定,这个事情应该由教育部门来监督执行。现在咱们的政策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了政策没人监督,做还不做都一样。这个政策定了以后就应该由教育局监督,要求每个学校把自己学校各个年级能容纳多少个学生,有多少个位子都要报,首先接受就近入学,如果就近入学确实没有空位了,应该由教育局调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入学。

  关于赞助费、择校费、捐资助学费这些问题确实是应该取消,而取消的关键问题是两个问题,好学校决不可以依赖这些赞助费来搞自己学校的福利,学校教育产业化是公共服务产业,公共教育的产业,绝不可以走私人产业的道路。对这些学校给他们明确的规定,要他们在多长时间之内明确停掉这些收费行为,而且收费的这种行为应该变成是一个违法行为,要用立法的形式严格控制学校按自己的想法去收这些费。

  还有好学校是大家想尽办法一定要进的,还是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能采取考试的办法,如果小学不考试直升,初中不考试直升,那就没有办法解决好学校的问题。优秀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尤其在中国人数太多,上学人太多,优秀教育资源稀缺度很高。只能采取用考试的方式人人平等。

  一定要考虑一个政策下去之后的效益效果。如果不把赞助费下决心卡住,最终还是做不到公正的。如果说不把其它地区的教育发展起来,只是拼命在北京发展,那么也是不公平的,北京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而外地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北京的稀缺度更大,这个也是不公平的。所以中央在教育的投资也要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这个均等化首先是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的要求是初中以下一定要让人家能够上起学,教育质量能够达到一般水平的。这个事情是要做的。

  主持人:借读费的取消可以看做是对身份歧视和地域歧视的取消,在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外来歧视性”政策被逐一取消?

  杨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发改委和财政部下发的取消相关费用的通知,有些也不是完全针对外地人口的,很多当地人做也是要交费的,这个费用是各种行政产生的费用,包括执照费、考试费,这些不光是对外地人或者农民工的,而是对全体的。

  但是现在都取消了,就表示政府执政为民。这些成本费终究不是多大的费用,现在的政府承担得起,就可以由政府承担,而尽可能给老百姓带来方便,也是给人民的普遍福利。所以说,身份歧视和地域歧视的政策,当年的行政门槛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消除,只要对城市、社区有过贡献的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公共资源,当然,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做到的。(布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