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才少年命运各不同 专家称天才实为集体制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4日 13:52   新华网

  天才少年长大后如不能成就一番伟业,甚至碌碌无为,确实令人扼腕,但古往今来,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专家说,天才的“星途”充满未知因素,要想最终抵达成功彼岸,需要各方付出艰辛努力。“天才制造”,其实是一项“集体工程”。

  天赋早衰

  英国女孩索菲亚今年8岁,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忍不住称赞她聪明绝顶,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语言天赋。她14个月时开始认字,不到3岁就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4岁精通希伯来语,5岁学会西班牙语。去年,她出于“兴趣”,自学了手语。

  英国政府对“天才少年”有明确定义:在学术、体育或艺术领域表现出众、能力远远超越同龄孩子。对照此定义,索菲亚完全符合“天才少年”的标准。但她的早慧能否确保她未来10年里在班上保持优异成绩,或者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始终出类拔萃?她的天赋能否持久不衰?

  研究显示,天才少年成年后,往往会辜负人们的期望,他们大多从事平凡的工作,并没有作出“骄人成绩”或“卓越贡献”,有的甚至碌碌无为,终了一生。

  英国少女苏菲-优素福的悲剧颇有代表性。她13岁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数学专业,但因抱怨父母给她过多压力而离家出走,最终未能完成学业。

  欧洲高才能协会主席、密德萨斯大学访问教授琼·弗里曼自1974年以来,致力于对天才少年的追踪研究。当年的天才少年们如今已进入不惑之年。弗里曼承认自己“有些失望”,因为大多数天才少年并没有让自己的天赋延续到成年。

  弗里曼指出,有很多因素扼杀了他们的天赋,比如养家糊口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丧失奋斗目标、缺乏工作动力等。“人类不是机器人,”弗里曼说,“你不能把他们放到路上后,就指望他们自己走下去。”

  盛名所累

  美国心理学协会的雷纳·苏博特尼克曾主持一项研究,以纽约亨特学院小学部若干名高智商学生为研究对象,追踪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

  如今,这些学生已步入中年。苏博特尼克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专业人士,属于“对社会有用之人”,身心健康,心情愉快,对自己感到满意,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也只是从事着平凡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

  苏博特尼克得出的结论是:孩子早慧与他们将来是否获得成功没有直接联系。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萝尔·德维克在著作中公布了一个更令人沮丧的研究结果:“很多家长给我写信,抱怨他们的孩子被‘天才’的盛名所累,最终一事无成。人们总是当面称赞他们的孩子多么聪明,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听惯这些话后,孩子们再也不愿用功读书了。他们中有很多人虽然智商高,但最终没有获得学位,也从未正经从事过一种职业。”

  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当孩子们被告知自己很聪明后,往往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一旦被贴上“天才”标签,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会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冒险、遇难而退,总是选择容易完成的任务,生怕毁坏了自己的“聪明”形象。

  自身勤奋

  许多孩子相信这样一种宣传:既然你智力超群,你就有资本不必太用功。

  英国少年大卫·海厄姆曾是一名公认的天才少年,学校的功课对他而言“简单而无趣”,他从不知道什么叫“挑战”,进入牛津大学后,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学业。后来,他成为政府经济顾问,获封爵士,现已退休。在众人眼里,他是名副其实的“功成名就”,但他本人并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从未充分发挥早年的潜能。

  他在给德维克的信中写道,他从来没有真正深刻地去理解和学习某一学科,尽管他拥有这样的能力。他一直不清楚自己究竟缺少些什么,直到40岁才恍然大悟,但一切已晚。

  “你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海厄姆说,“我一直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是那些真正能让我进步的事。”

  一项分析报告指出,最终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们,天赋只是其成功的部分因素,其余来自长期紧张而艰辛的工作。正如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所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说:“我不相信天才可以一蹴而就,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多年的辛苦努力。”

  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们在访问了数千名杰出人才后发现,从“天才少年”到“成功人士”,其实是一项“集体工程”,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恰当的监护、正确的导师以及至少10年极为专注的辛勤工作。

  父母心血

  埃里克森甚至质疑,是否真的存在天生的“天才”。“每当你遇到一个才能出众的孩子,你都会发现,他的父母为他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环境,”埃里克森说,“如果你发现一个孩子很早就认识字母,而他的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我会感到非常惊讶。”

  基尔大学音乐心理学教授约翰·斯罗伯达在对250名学习乐器的年轻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家长的介入对孩子学习乐器的效果影响巨大。那些技艺精湛的孩子12岁前平均每天练习两个小时,而其他孩子只练习15到30分钟。这些优秀少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拥有意志异常坚定的父母。

  斯罗伯达指出,任何孩子要想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无一例外要经历这样高强度训练。但父母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他们就会全盘放弃。几乎每一个音乐老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天赋很高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决定放弃音乐学习,原因就是一句话——“受够了”。

  回到篇首的那个8岁女孩索菲亚,她的未来将会怎样?如果她能够生活在一个友好的环境中,受到各方支持,有奋斗目标,并且付出至少10年的辛勤劳动,她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但“星途”崎岖,她的家人将为之付出巨大心血。

  相关链接:天才少年的不同命运

  ——苏菲-优素福于2000年逃离牛津大学,那一年,她15岁。当警察找到她时,她抱怨父母给她太多压力。她最终没有完成学业,在一家建筑公司当了一名行政管理助理。2004年,她嫁给一名大学同学,13个月后离婚。

  ——鲁斯-劳伦斯198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那一年,她13岁。如今,她是以色列一名数学教授。

  ——阿南-塞莱斯特-考利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新加坡人。他6岁就通过了相当于中国初中毕业水平的“O级”化学考试,目前已被新加坡理工大学录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年仅10岁的詹姆斯-哈里就在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自己对古董的见解。成年后,他做了变性手术,更名为劳伦。他最终只通过了3门中学课程的考核。

  ——特伦斯-贾德12岁时与伦敦爱乐交响乐团合作,在英国皇家节日音乐厅演奏古典钢琴曲。1979年圣诞节前,他从比奇角纵身一跃,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那一年,他22岁。

  ——陈美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很快脱颖而出。2006年,她收入高达3600万英镑,成为英国娱乐圈30岁以下最富有的人之一。(记者:唐昀)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天才 少年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