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新中国60年教育改革发展(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7日 10:10   中国教育报

  比如说,有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他们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比较发达。1998年的时候,他们的大学生人数是我们的两倍,但是现在我们的大学生人数是他们的两倍。数量的变化,意味着我们每年可以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现在就能看到它的好处。几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用10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一个跨越,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意义极其重大。

  我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世纪之交实现这个目标的。这对我们下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为中国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牢固基础。如果没有人才保障,我想,什么创新型国家,什么现代化,都是一句空谈。现在的国力竞争非常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意提高质量。进入新世纪,我们始终强调高等教育要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现在高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创造出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服务。我认识的许多国外教育部长和高校校长,他们都跟我讲:“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创造了世界奇迹。”

  记者: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高校工作,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在您看来,高校科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周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实现科学转型,就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直接的贡献,除了培养大批人才以外,也作出了科技贡献、知识贡献。这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的科技水平越高,我们培养人才的水平就越高。

  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5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3项,占全国总数的55.4%;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08项,占全国总数的55.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41项,占全国总数的51.5%。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全面超过了50%。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近5年,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7项一等奖,高校获得5项,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

  同时,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家重大决策中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更加凸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成果聚集在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成就三

  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

  记者: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给普通百姓带来了什么?教育结构的变革对教育部门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周济: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一直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我们国家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仅有初中毕业生是不够的。刚才说到,我当时跟外商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劳动力素质普遍很高。他们后面还有一句话是说,如果这些学生都接受了职业教育,那你们的劳动力就更好了。

  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突破,表现在数量上,是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去年我们有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其中840万上了普通高中,810万上了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规模和数量已经大体相当。这是非常重要的结构调整。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人人都去走上普通高中、上大学这条路,所以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方针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做到,初中毕业的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也可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只要你愿意,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门是敞开的。

  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点。

  这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很快,每年有1000万左右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努力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有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特别缺数控工人。我是这个方面的专家,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设计出一个产品,但是做不出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几百、几千、几万名数控工人,而是需要几十万名、几百万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具备每年培养数十万数控工人的能力。外国一些专家非常惊讶,他们由此知道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周济:对,这是根本性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实际上决定了我们发展的最基础的东西。职业教育不仅在规模上扩大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刚到教育部的时候,有一次到贵州的山区考察,看到大山上写的标语都是“读完初中,出外打工”。后来我们再去看,标语已经变了,是“读完初中读职中,打工致富样样通”,意思是说,你要想打好工,要想致富,就要去上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下一阶段就是要不断提高质量。我们经常说,教育改变命运,这在职业教育上反映得特别明显。海南省前几年下功夫抓“普九”,但“普九”之后整个高中阶段覆盖率非常低。这时他们就下决心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短短几年之内,他们的中职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普及率提高很快。有一次我到海南一所职业学校,有一个电算班都是女孩子,她们都来自山里的农村,我一进教室就看到她们朝气蓬勃的面容、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个都非常精神,非常自信,我非常感动。要是在几年之前,许多人读完初中回去,然后就务农、结婚、生子,而现在他们面前是一片锦绣的光辉大道。我了解到,有一个女孩子毕业之后当了领班,每个月都把大部分工资寄到家里,家里也脱贫致富了。可以看到,职业教育不仅在国家经济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成就四

  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记者: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人会注意到,这些年来,国家教育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西部地区倾斜。现在社会上普遍在讲一个概念——教育公平。作为教育部长,您如何来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

  周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所以我们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这几年我们在教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我想,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坚持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三是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记者: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优先发展教育,让更多困难群体享受良好的教育,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用发展来促进教育公平”?

  周济: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也是最大、最重要的教育公平。这些年来我们特别强调,加强农村教育、西部地区教育、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教育,都是想方设法使教育有更好的发展,通过发展来使困难群体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大公平。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我们把重中之重放到农村去,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在是西部,虽然人数不多,但是面积非常大。西部有些地区的教育发展甚至跨越了几百年的历程,我们一定要让那里的孩子们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我们对特殊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也是老百姓很拥护的事情。

  记者:这些年我们出台了哪些惠民教育政策?这些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