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没有个性的大学创什么一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4日 16:24   红网

  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生态圈中,特色应该是任何学校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个时期以来,没有特色几乎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教授在“大学文化与思想解放高层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2009年9月1日《中国青年报》)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不能离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中国大学没特色,大学变成清一色的面孔,这是大学的悲哀。大学“虚火”过盛是其中一个原因。

  一是热衷改名。名字相对具有稳定性,没有很特殊原因,极少会改名。一些高校刚好相反,觉得学校名字不好听,名字不够响亮,就毫不犹豫改名。名字改了,不论怎样宣传,别人都记不起新名字,学校的历史似乎也被割断了。新名字不等于是好名字,不等于是好招牌。

  二是热衷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几乎是一步到位,高校不断扩招,人满为患。高校不以为然,还沾沾自喜,仿佛学生人数增多,学校就大,实力就强。学生人数增多了,质量却下降了,有的学校每年只好下调招生分数,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做什么。

  三是热衷扩建。有的高校像是房地产企业,拼命圈地,拼命建楼,校园面积不断扩大,楼房不断增多。甚至建好了,又拆掉重新建,大兴土木,异常热闹。原来校区不能扩建,就异地建,跨市跨省建也不足为怪。名气大点的学校,更是乐此不疲,不但兼并名气小的学校,而且兴建新校区,开起“连锁学校”。在这样的学校读书,即使是百年名校,也感受不到大学的氛围。

  四是热衷评比。高校的各种评比难以统计,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每次评比学校都是全校总动员,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教学要为评比让路,全体师生还要参与。运动式的评比搞得轰轰烈烈,换回一大堆荣誉,没有多大的价值,只有束之高阁。高校的领导在评比中,迎来送往,忙得不亦乐乎,倒是结识了不少有头面的人,成为最大收获。

  五是热衷当官。高校部分老师,教书不怎么认真,对“当官”的欲望却很强。他们对学校的一些职位虎视眈眈,绞尽脑汁要当上一官半职。若有机会,还想到社会上弄个有关团体组织的职务。有些高校老师的名片,头衔一大串,给人的印象是很有身份,很有地位。教书育人有成为副业之嫌,写论文靠抄袭,丑闻不断。

  六是热衷赚钱。高校老师属于高收入群体,他们“生财有道”。一方面,他们争取科研项目,有了项目就有经费,即使随便应付,科研成果简单,没效益没意义,也可以支配经费。另一方面,到社会上挂职,尤其是为企业和行业当代言人,收入十分可观,就算欺骗了民众也不顾。尽管大学生已很多,但是大学文凭还是一种需求较大的资源,高校变相卖文凭,人家自然送钱上门。

  凡此种种,说明大学比较重视名利,喜欢“务虚”,行为失范,人文精神和学术氛围淡薄。大学没特色,全国大学一个样,优秀的传统没有传承,大学等于丢了“魂”。虽然许多大学雄心壮志要创办“一流大学”,但是,没有应有的守操,没有自己的个性,我国大学与外国大学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