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暨“全国优秀公益人物”表彰大会上,来自吉林省吉林市的隐身助学团体“辛文助学会”获公益之星集体奖。“举善不留名,施恩不图报”、“以爱育爱”,24年来,“辛文”这个慈善团体已经默默无闻地资助60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但无人了解其真实情况。记者经过几年来的多次深入采访,渐渐揭开“辛文”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了9年爱心大使
却未见过“辛文”成员
今年36岁的高喜文是吉林市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辛文助学会”的“爱心大使”。从1992年起,他就一直在寻找一个叫“辛文助学会”的神秘团体。
高喜文说:“1992年,我还在上大学时,就有人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是一个叫‘辛文助学会’的自发扶危助困民间团体,了解到我学习成绩优秀,家庭特困,准备帮助我。”从那时起,高喜文每年都会收到“辛文助学会”寄来的钱物,直到他顺利读完大学。令高喜文感到遗憾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见到过“辛文助学会”的人。高喜文在电话中多次提出请求,想对他们的帮助和善举当面表示感谢,但最终也没能如愿。
2000年夏季,高喜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辛文助学会”正在为吉林市四中的同学资助书籍,因为没有衔接好,助学会将东西放在了学校门口,高喜文就帮着把它送到了学校。时隔几天,“辛文助学会”通过电话找到了高喜文,并委托他担当起“爱心大使”。从那以后,高喜文便开始帮助“辛文助学会”联系贫困学生,代为送钱送物。9年来,高喜文为1000多名贫困学生传递书信或代为寄送钱物,很多受资助的人甚至把他当成了“辛文”中的一员。而实际上,这9年间,他从未见到过“辛文助学会”里的任何人。
据高喜文介绍,他们都是采取一种很隐蔽的方式,每次都把物品放到某一具体位置,然后打电话通知他去取。例如给哪个同学或生病的老人,里面有说明,给他们送慰问品,慰问信。
“‘辛文’的人会激励我一辈子”
据不完全统计,24年来,被“辛文助学会”帮助过的人已超过6000人。他们给学生进行资助除了钱和物品以外,更多的是以书信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精神鼓舞、思想启迪,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每年的新学期,除了资助400元的生活费外,主要是附上一封用手写的真诚的祝福信,里面带着殷殷的希望和学习方法的简单指导,并留下手机电话,愿意随时对孩子进行心灵抚慰。
受资助的学生刘月说:“我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因此我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经常给‘辛文’打电话,这种精神方面的鼓励更是我们这些特困生所需要的。”在“辛文助学会”的影响和带动下,曾受过资助的徐洪艳接过了爱心接力棒,也开始资助一些贫困学生。“我虽然至今不认识‘辛文’的人,但他们会激励我一辈子,结识‘辛文’是我最幸福的一件事,让我懂得什么是爱,懂得关心别人所感受的那种幸福。”
“辛文”核心人物都是普通老师
在去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暨“全国优秀公益人物”表彰大会时,“辛文助学会”依然委托高喜文作为代表带领几位受资助的学生前往领取公益之星集体奖。随行的一位权老师只是以普通代表身份参加颁奖活动,并未多作解释和自我介绍。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权老师只同意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据他介绍,“辛文助学会”的核心成员有5位,都是在职老师,最初只有2位,他们是在1985年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比自己困难的同学学业艰难,于是利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开始资助,当时怕人家不好意思接受,就采取了隐姓埋名的方式。
权老师说,他们都是拿工薪的普通人,不是什么大款或有钱人,他们之所以隐身助学,就是想把中国传统美德“举善不留名,施恩不图报”发扬光大,也是对当前一些以慈善为名进行扬名或借机诈骗钱财的企业或组织进行鞭挞,他们不想被人误解,所以他们从来不接受捐赠。他们就是把自己的工资每月拿出一部分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