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教育为什么越来越像成功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1日 10:30   春城晚报

  在17日举办的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杨玉良批评现在的学生急功近利,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老师“四处吃请,夸夸其谈”。(《人民日报》9月20日)    这可能是当下最真切的大学生活:入学混毕业,教授满天飞,课程的意义在于分数与学历,高等教育的圭皋也只有从故纸堆里凭吊。大学里最著名的教授不是闻名于课堂、而是发迹于秀场,成功学越来越像全民教育,各色教育也越来越像成功学。尽管2010年对“成功人士”来说可谓流年不利,张悟本偃旗、唐骏被揭、李一遭疑……但别忘了他们“大师”、“智者”、“专家”、“教授”等称呼——那股子全民膜拜的虔诚,远甚于对学术公信的笃信。

  与成功学称兄道弟的教育,已到了“众多家长来信要求小学开设成功学选修课”之癫狂。教育为什么越来越像成功学?这个问题貌似宏大,实际上并不算艰深:首先,教育成为成功学的粉丝,离不开我们“反思传统、割断历史”的大背景,清算与批判,带来的是教育领域史无前例的空白,走的是矫枉过正、信的是舶来主义,于是,卡耐基那一套肤浅的人生教育(“入门级”儒家思想),竟成为社会规则中的金科玉律;其次,教育市场化的败局,加剧了精神层面的荒芜与断裂,面对过度扩张的教育地盘、被财务危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存现状,谁还有心思关注价值与操守、聆听心灵的自由?我们缺的就是那一粒粒速效“心灵鸡汤”,人人似乎没有小故事就不成活;再次,教育行政化积弊郁结,校长有级别,校园有官气,人人渴望成功、却无人思考成人,偶像一个一个死去,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魅影却一个接一个复活,超高的升学率,注水的就业率……都化作等级森严、利益晃眼的校园之春风秋雨。法皇路易十五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此起彼伏的高校职务犯罪窝案,让人嗅出同样的意味。

  教育为什么越来越像成功学?有人说,这无非是教育越来越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其实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教育如果只剩下急功近利,社会还有什么念想?古人科举,“书中自有颜如玉”,又或者成为“人上人”,也是很功利的主张;但是,在这些世俗的追求背后,仍有对善与美的吟咏,仍有超越于功利主张之上的自我实现与幸福定位——而今,我们从不缺少对非富即贵的赞美与追求,却吝于对生命的内省与关照、对自由的尊重与悯恤。除了“成功”,我们也只有“成功”可以言说。

  哈佛大学受欢迎排名第一的教授沙哈尔在其著作中提到,成功也好,幸福也罢,首先要搞清其精义,不然浮词伪语和空头承诺居多的世俗步骤、秘诀、方法、猛药都会成为害人的毒剂。那么,教育的目的何在?是课程标准中的知识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500强的入场券?鱼和熊掌都要,还不承认自己贪心,教材一套、教授一套、教学再一套,再糅合莫名其妙的价值形态理论,走穴的出来反盗版、样板戏愣充花腔——教育就这么和成功学珠胎暗结。(邓海建)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