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是一个生活在曾经熟悉的环境中、不愿踏入社会就业、漂流在校园及周边以期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人群。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省内众多高校出现一批又一批这样的人群。校漂族选择校漂的原因是什么?校漂族是不想“上岸”,还是不能“上岸”?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走近校漂族
在郑州市南郊的佛岗村安置小区,小张等5名同学合租着一套三室一厅的住宅,他们是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有的毕业一年多,有的毕业三个月,每月每人房租不过100元。5个人中,小秦和小林每天回母校补习功课,准备考研;小李想参加招警考试,有时打打零工,没工作时在学校学习;小张一次次地参加招聘会,希望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小孙毕业三个多月,他在学校复习,准备明年参加省直公考。
在郑州的文化路边上的陈寨村,大学毕业三个多月的小姜租住在该村不到20平方米的房内。租住地不远处就是小姜的母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食堂、操场、教室,我都熟悉,学习、生活都很方便。”小姜说。
在郑州大铺村,来自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小唐已经在这里租住了一年半,4名同学先后工作,并从这里搬走。小唐还我行我素,根本没有打算离开校园的意思。之所以选择校漂,小唐解释说:“这种状态最省心、最熟悉,成本也最低。”
对校漂族评价褒贬不一
其实,这些同学并不是特例,在记者走访调查过程中,有着越来越多的“校漂族”生活在校园周围,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同学、家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我孩子一直在学校这么漂着,我马上要退休,心总悬着,我着急,可孩子一点不急,这可咋办?”家长孙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
“如果校漂族是真为自己前途和家庭着想,打算考公务员、考研,或者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临时漂在校园内,无可厚非。但也不排除一部分学生为逃避责任,不愿意面对现实和压力漂着。”家长薛先生认为。
“我看到一些校漂族,整日在校园内,无所事事。每天吃食堂、泡网吧,不找工作,也不愿意回家帮家长分担生活上的压力,其实他们是在虚度光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宋老师说。
“对校漂族不能一味指责,现在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学生漂在校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某学院朱大锋老师认为。
一家专业考研辅导机构负责人于波向记者介绍,该校5%的学生来自校漂族。“考研的校漂族,学习特别努力,成功率也非常高。所以对于校漂族,不能全盘否定。”于波认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甄尽忠博士在谈到校漂族现象时认为,大学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漂在学校复习,等待考研等待机会,因为在学校周围熟悉环境和氛围,利于复习;受经济条件影响,即使是刚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待遇也不高,因此他们需要依赖学校的食堂、学校的公共设施;与某些毕业生的心理有关系,他们对学校已经形成了心理上的依赖意识。
郑州大学副教授、全球职业指导师张威则对“校漂族”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校漂族”缺乏责任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他们缺乏职业意识,对社会和职场的陌生导致了逃避心态;他们缺乏安全感,无法独立面对生活。
校漂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吗?
校漂族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那么,漂着真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吗?对此,社会各界争论不一。
支持者认为,一般大学毕业生都必须迈出校园,跨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校漂族却以各种理由滞留在学校,成为寄居在高校周围的一个特殊群体。这其中的大部分毕业生的理由是为了在校园环境中完成各种考试。
据了解,在当前的高校校园,大多数校漂族都是考试族。他们没有家庭背景,找工作主要靠自己,很多毕业生把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作为校漂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中一半以上的校漂首选的是考研。很多考研族之所以校漂正是看中了校园浓郁的学习氛围,从投入产出比的计算上,选择考研的校漂族也许是最合适的。从学校毕业到来年考研的6个月,漂在校园将可能将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校漂之所以考研成功率高,一是时间上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二是精力能够高度集中,效率较高。三是环境比较适宜,外界的干扰较小。”于波分析。其他在校漂中寻找考公务员、考警机会,也同样会有比较大的收获。
持相反意见的河南农业大学易振却认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进大学是为了学有所成,服务社会,为家庭减轻负担,而不是为了留下,因此在校期间就要提早开始培养职业意识,寻找职业方向,积累实习经验。过度依赖母校,把毕业后的时光仍然放在校园中度过,既是对校园珍贵资源的侵占,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不利于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易振说,校漂族在学校对于考研也许有利,但对于考公务员、考警、考村官等并不一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可能成为一种缺失。
科学引导校漂族
“我们校漂族最怕家里人打电话,因为不知道该怎样来解释现在的处境。”“有时候我们被大家讥笑、议论,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记者调查中,校漂族最怕人们的不理解,在一些人眼中,他们就是无业游民、社会闲散人员。
郑州职业介绍中心主任何建伟认为,追根溯源,校漂现象并不是毕业生个人因素造成的,大学扩招,而社会无法吸收如此巨大的求职者,很多人不得已才漂着。而高校扩招又无法保证生源质量,因而产生了一批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社会要正视他们,要给予校漂更多的人文关怀;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我们中心主动把岗位送进高校,为校漂提供送上门的就业服务,帮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并与学校的就业部门联手,为他们开职场讲堂,打开就业天窗,让心情敞亮起来。”何建伟说。
一些高校负责人建议,校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既没工作又没规划的人,建议先就业再择业。各高校也要加强对校漂族的人文关怀,做好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争取让他们早日摆脱漂泊的状态,尽快“上岸”,过正常的生活。不能把这个群体作为已经与自己无关的人群,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留校做考试一族的校漂,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对社会、对未来就业恐惧,不适应的,要想办法从心理、从精神上帮助他们,同时为他们成功就业提供机会和平台。
□记者 辛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