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建多元化社会课堂完善青少年素质结构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 19:44   新浪教育

  创建多元化社会课堂  完善青少年素质结构

  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主题演讲

  吕文清

  关于共同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话题,北京近年来有一个重要举措,在2008年9月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程”,主旨是充分挖掘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给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社会课堂,加强实践育人、整体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现主要就这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讨论。

  首先,关于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的背景和导向。一是近年来,大陆中小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大中城市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关注了知识的学习,导致教育功能劣化趋势,孩子们的素质结构不完善。尽管在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但效果不是很理想。那么,如何从社会教育结构和体制上突破?这是背景之一。二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强化的一些重要课程,如小学、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以及一些校本课程、选修模块,需要多元、开放的社会资源做保障,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为大教育、大课程提供支撑?三是随着科普的社会化进程加快和社会公共服务场所功能的调整,一些社会场馆、机构也有向青少年学生开放的需求和任务指标,学校和资源供给方需要资源对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以政府推动的方式大力进行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在工作导向上,一是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二是大课堂建设与课程改革结合,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新场所、新内容和新材料;三是大课堂建设与校外教育结合,为校外教育提供了新天地、新载体和新契机。四是大课堂与管理创新结合,转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整合各类资源服务于教育,把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其次,关于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中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资源的挖掘、培育和有效利用。比如海淀,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大学80多所,中科院、农科院、林科院等科研机构220家,两院院士400多位,教育、科技、文化资源丰富、密集,怎样把这些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培育、转化成教育及课程资源呢?我们的做法,一是有教育部门与社会资源提供单位(我们称为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反复研商,对资源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资源单位和学校合作方案,包括跟哪几个学校合作,合作项目、形式、任务分工,如何打造特色,工作创新的途径等,共同制定共享共赢的策略和路径。二是在如何与资源单位深度合作和常态发展上,逐步达成和深化五个方面的合作。即每个资源单位在开展大课堂工作中,都力求打造一个特色项目、建设一个资源平台、合作一个研究课题,扶持一个专业社团,开发一套实践课程。这样逐渐实现校内外结合,努力使主题教育课程化,实践教学常态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保障大课堂的生命力。三是为了把大课堂办成实实在在的课堂,真正盘活区域高端资源,在社会大课堂应用方式和课程形态上,探索让中小学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科技实践基地上一节课、体验当一天科学家、做一次科学探究、与科学家进行一次面对面互动、表演一场科普剧等,参加的学生反映有认知结构的突破和较大触动。

  再次,关于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成效与问题。从实践情况看,社会大课堂越来越显现出在融通课内外、联通校内外和整合资源方面的优势,为课程改革提供丰富资源,为学生成长创设支持性环境,开拓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领域,扩展了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途径和方式。应该说,社会大课堂是政府管理教育方式的突破,是深度整合资源的好抓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好推手,是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和个性的大舞台。如2009年5月16日-22日,中科院和清华大学30个研究所和3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中小学生开放,百名清华大学学者解读百项前沿科学问题,让中小学生在清华大学上了一节实实在在的实验室探究课。中科院各研究所集中安排了体验当一天科学家、做一次科学探究等活动,区内外师生8000多人次在清华、中科院上课、体验,引起社会各界和各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认为在社会资源深度利用上具有标志性和突破性价值。现在正抓紧研究大学和科学院资源利用常态化机制,列出包括资源种类、项目、课程、实施方式、时间、指导教授等内容的大课表,方便中小学生个人和学校教师使用。再如,北京理工大学附中有几个学生利用社会大课堂成长的例子比较突出。一个是初二男生刘畅,他妈妈有一次精心炖了一只鸡,但吃了觉得不新鲜,就想发明一种测定鸡肉新鲜度的方法。受生物课光合作用与线粒体知识启发,可虑肉的新鲜度下降与肉中的有机物转变有关系。得到北京农科院教授指导,并利用那里的设备进行实验探究,最后推导出测定新鲜度的方法,他的研究报告获得了2009年北京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这个学生后来感言:社会大课堂是发现真实问题的地方,是给我们提供新鲜资源的地方,是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地方。还有一个叫周亚楠的高一女生,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跟着专家搞研究,说在这里可以学习前沿的科学技术,体验不同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态度和价值判断。特别还举了学习尊重和真诚的例子:“我的导师要求我每次进入实验室都要向他问好,有一次没有问好就遭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经过反思之后,我体验到进入实验室的问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更是科学严谨、尊重知识的态度。”现在北京市区两级命名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已有2000家,海淀区有120家,如果应用到位,对青少年成长将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几个问题。从社会和教育面临战略转型总体情形看,青少年发展的轴心问题集中在实践教育和创新上。特别是中国人一个共通的基本特质是喜欢静思,坐而论道,轻技能,少实战,如何强化实践教育关乎重大。应该全社会动员,构建多元、开放、优质的青少年学习环境。着力点包括:

  一是活动场所要多元化。从政府机关,到各种场馆,到大学、企业,都要相应承担着青少年教育任务,内容全面,形式丰富,贴近学生和生活,给青少年提供与学校教育教学密切配合的社会化专业学习活动场所,给有特殊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高精尖”的专业化研修空间,给一般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挖掘潜能的拓展性活动场所,给校内课堂中体验不深、实践不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多维教育 “完形”。

  二是活动中心要多功能。每个社区都建有一个多功能的学习中心,承担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辅助中心、青少年学习辅导中心和居民社区学习中心作用。学校有些课程可以在学习中心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需要,在放学后或假期免费参加活动和学习。如选择车工、钳工、电工、木工、摄影、烹饪、缝纫、印染等学习活动等,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社区家庭要多层面。积极倡导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和现代化,如在城镇安排孩子们从小帮助父母做家务、擦汽车、送报纸等,星期天到社区做义务劳动,钱虽然挣得不多,却拥有了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学校和学习中心也可以经常请学生家长、企业技师、社区人士给孩子们上家政课、综合课、技能课,形成学校、社区、企业、家庭多元互动机制,使青少年学生课外校外学习活动丰富多彩。

  四是加强区域和国际间互动交流。近年我们向后接待了日本、韩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港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小学生到海淀交流访问,效果很好。尤其是两岸交流活动频繁,去年我们的清华大学、民族大学等多次接待台湾中小学生观摩交流团。我也随宋庆龄基金会去台湾进行了校外教育考察,了解到台湾正在推进多元化教育,而且强化社区与学校互动,说明两岸在青少年成长环境和政策方面大多是相通的,有必要多开展教育机构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多层面合作,建议启动两岸中小学生家庭互换项目,从小交融、共享,对青少年乃至整个民族发展大有补益。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校外教育研究室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