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社会大课堂构建立体多元课堂放飞孩子的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3日 11:10   新浪教育

  联合 联动   共享 共赢

  构建立体多元课堂  放飞孩子的梦想

  ———北京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创新透视

  张凤华

  日前,海淀区四王府小学师生将课堂搬进植物园,在香山植物园展览温室现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四年级科学实践课———《各种各样的花》。学生在苗健强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所触和所闻,把原来仅仅只是在书本上看到的陌生的单性花,双星花在植物园中一一找出,通过现场对照不同的花明白了雌雄同体等生物术语。在繁花似锦的温室馆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和得到答案后满足的笑容打动了很多在场的游客,也使他们对这种校外课堂的活泼有效的形式纷纷赞赏不已。

  如今,在北京海淀区的中小学,像四王府小学这样借助身边社会资源、把课堂、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放在校外的有很多,广大中小学生在海淀区精心构建的大课堂当中学到了书本上无法代替的知识、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无论在知识上、视野上,还是思想上都获益匪浅。

  深受广大中小学生喜爱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北京市去年正式启动的,社会大课堂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科研院所、企业、农村、社区等社会资源和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内资源为依托,通过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场所、安全的活动环境、适当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校集体组织和学生个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社会大课堂旨在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机制,促进未成年人在社会中健康成长、提升素质。

  社会大课堂作为创新未成年健康成长的机制,意义重大!作为北京中心城区之一的海淀区认识到,要抓住全市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契机,深度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区域资源,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该区在很短的时间里成立了领导小组、五个工作团队,并建立了办公室,并要求要相关部门必须秉承创新理念,强力推动社会大课堂在海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结合区情  准确定位  超前谋划

  “社会大课堂”建设是政府管理教育的一个重大创新,是推进教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大工程。海淀区作为教育、科技、文化大区,该如何深度挖掘、培育、整合、盘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服务于学生发展呢?对此,当地进行了充分酝酿和论证,最后认为,“社会大课堂”建设是必须结合区情,准确定位,超前谋划,才能具有生命力,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益。

  必须注重整合和常态化,才能保障大课堂的生命力。在社会大课堂的启动上,当地最重视的关键词包括:三个特点,一个指导,四个融通。

  三个特点:海淀教育资源的特点突出,一是资源丰富,综合实力雄厚,但潜在资源多,资源单位规格高,区域统筹难度大;二是教育整体水平高,但内部差异大,均衡和协调困难,整体拉动难度大;三是区域人才密集,社会文化层次高,对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课堂要求高,期望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统筹利用挑战大。

  一个指导:从海淀的教育条件和学生需求出发,海淀研究确定了一个指导思想,即通过社会大课堂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理念提供资源平台。一个战略性目标,是全力构建中小学生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形成校内外融通,整体育人的格局,真正让学生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

  四个融通:在具体规划上,注重整合和常态化,保障大课堂的生命力,海淀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新途径;大课堂建设与课程改革结合,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新领域;大课堂建设与校外教育结合,为校外教育提供了新载体;大课堂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转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整合各类资源服务于教育,形成整体育人格局。

  创新机制,政策支持,为大课堂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大课堂建设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社会大课堂”工作启动以来,海淀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区教工委、教委进行了精心组织部署。在社会大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海淀着重强调解决政策、机制和投入问题,并重点突破“瓶颈”。

  在队伍建设上整合“五个工作团队”:我们整合了行政、科研、教研、校外教育机构等几方面的力量,分工负责,团队作战。对外联络团队,由体美科、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组成,负责各资源单位的联络、社会大课堂基地的认定和管理。活动组织团队,由中教科、小教科、职教科组成,负责“大课堂”实践活动项目的发动、推广和组织。课程研究开发团队,由校外研究室、进修学校、区教科所、督学室组成,负责“大课堂”活动内容、课程资源、评价指标的研发和专业理论培训。信息管理团队,由区信息教育中心、宣传科组成,负责“大课堂”网络的开发、建设及宣传。后勤保障团队,由财务科、装备部组成,负责“大课堂”活动经费和物资的投入及监督管理。这种自上而下,分层设立的组织体系,保障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统筹有力,协调到位。

  在政策措施上做到“两个突出”:一是突出统筹和协调。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海淀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任务分解方案等文件,重点解决社会资源统筹、部门协作、校内外结合、场所有效利用和公益性问题,力度比较大。二是突出特色和重点。区教委研制了《关于创建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方案》,特别是动员整合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中小学生开放实践活动场所,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社会资源。目前,我区首批进入市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有70家,预计今年年底建立区级资源单位100家,争取到2010年建设200家,形成强劲而富有浓重区域特色的校外教育助推模式。

  在经费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区教委从财政经费中设立了教育资源共享专项经费,作为学校组织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交通、材料、接待、组织等支持经费,2006年是生均50元,2007年是生均100元。大课堂启动后,为了对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了财力支持,2008年我们把资源共享经费提高到生均200元,总计投入3600多万,基本保证了社会大课堂的活动经费。

  在机制创新上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针对社会大课堂社会资源单位较多,联系沟通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们借鉴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招募在校大学生、专家、社会工作者做志愿服务,组织“海淀区校外教育志愿服务团”,协助进行活动组织、项目辅导等工作,既为社会志愿服务人员提供平台和机会,也帮助我们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完善了社会大课堂工作网络。

  深度挖掘,强化培育,积极探索有效应用模式

  “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应用,只有让学生和学校用得上、用得好才能真得好。这无疑对社会大课堂的构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淀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了联体、联动、联合上,积极探索了六个行动模式,努力实现大课堂学生用得上、喜欢用、并且用得好,受到教育、接受历练、提升素质。

  大中小学联体模式:海淀充分发挥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一方面与大学合作,在中小学建立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清华大学在清华附中、101中学、中关村中学建立了艺术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北航附中建立了科技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在八一中学建立了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在理工附中建立了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海淀在这个方面预期至少引进十所知名大学的资源,在中小学建立创新后备人才基地。同时,当地进行了“联体”式长效机制的创建。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合作组建学生专业社团,共同建设基地实现共享,联合组织活动等。

  项目课题带动模式:一是通过“海淀区中外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及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引入国际合作机制,探索社会大课堂体制机制和结构,与英国、日本等联合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拓展资源领域,在更广范围内共享资源;二是以科技教育课题为依托,建立一些实验基地;以校外16个项目组为核心,创建社会大课堂探究特色项目。三是正在与中央教科所、首师大、北师大等磋商合作进行场馆辅导人员培训、学分银行研究;四是确立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发课题,结合学校特色创建和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由区校外研究室牵头重点开发科技类、艺术类、人文类、拓展类课程资源,逐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体系。

  企业社团参与模式:由区政府牵头,以合作协议的形式,确定联想、方正等六个大型高科技集团向中小学生开放,区教委组织开发了《中关村科技园》等课程资源。

  学校社区联动模式:如57中与羊坊店街道、羊坊店学区联动;西三旗街道与学区联动。七一小学的300名学生到五十七中学专业教师进行体验式学习。

  学区整体推进模式:如西苑学区深度整合利用三园资源,打造人文教育特色;四季青学区挖掘利用现代休闲资源,打造生态教育特色。  

  综合应用常态模式:如香山北京植物园、北京动物园、李大钊烈士陵园、颐和园、首师大实验室、中科院科学图书馆、物理研究所,海淀三园等,周边学校的一些课程内容、主题教育、校本课程在这些基地实施。西苑小学的小导游、蓝靛厂中学的京西生态课程、香山小学的六大人文教育、四王府在植物园的课堂教学、育英中学对首师大实验室的利用等,都呈现出明显特色并逐渐形成常态化。

  经过深入细致探索,已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海淀在社会大课堂应用方面初步探索了一些有效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从学校层面看,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为整体育人、实践育人、全面育人提供了支撑。比较有特色的如香山小学把主题队会、校本课程建设结合,组织学生探究开发大课堂课程资源;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与大学、学区互动,组织学生社团开展高端项目,形成联体运作;培智中心学校、知春里中学与社区互动,社会大课堂形成常态;育英中学与首师大实验室点对点,组织现场性教学;北航附中把一些科技类课程开在大学实验室、空间技术研究院等,提高了教育教学成效;四王府小学、七一小学、西苑小学、清华附小、北大附小等把科学课开在基地和实验室。

  同时,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国家农业现代化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林科院、中科院科学图书馆、首师大、民族大学博物馆、清华大中学、海淀安全馆、北京气象科普馆、海淀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素质教育基地等都注重深度开发,初见成效。如安全馆为全区12万小学生提供体验活动课程,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的快乐实践之旅,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活动列入课表,形成特色品牌项目。

  对于海淀取得的成就,中央教科所专家认为:海淀抓住全市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契机,立足区情,把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与校外教育结合,与管理创新结合,致力于构建中小学生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强调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实施整体育人战略。符合教育的发展要求,符合海淀的地位和使命,经过探索和实践,必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海淀的优势,强化海淀的特色,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3月18日,海淀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组织辖区内的高科技资源单位举行了科技类大课堂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包括北大未名生物制药集团、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北京气象台等十三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负责任人出席了研讨会。海淀此举是为了充分利用海淀区科技企业密集、科研院所林立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资源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继续开发适于中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按照海淀的规划,今后将一步加强对艺术、国防、人文、革命传统、绿色农业及社会公益教育活动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并实现年内为中小学生提供“百家社会大课堂”的目标。

  同时,海淀将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即2010年前继续开发出涵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合、衔接的二百家社会大课堂,满足广大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海淀社会大课堂 供稿)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