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谢丽华:城市打工族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8日 21:02   新浪教育
谢丽华:城市打工族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
《中国妇女报》副总编、《农家女》杂志主编谢丽华女士

  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新浪教育、时尚家居杂志、时尚健康杂志举办的“亲子关系国际交流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6日在北京颐锦温泉会所举行。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杨凤池、李子勋、王行娟、孙瑞雪、田惠萍和美国、德国亲子教育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以下为《中国妇女报》副总编、《农家女》杂志主编谢丽华女士在此次论坛上的发言。 

  谢丽华:首先感谢殷老师给打工子弟流动人口在这儿有一个发言的机会,昨天晚上我一个朋友是出版社的老编辑打电话给我们,他的女儿已经走了十多天了,上星期六走的,到现在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今天听完了这个论坛,我觉得真的现在是需要救救孩子,救救母亲的时候。

  这个女孩是脑瘫患者,家里已经让她能够上学,像正常的孩子受到一定的教育,可能因为缺少沟通,现在她是就业的年龄,脑瘫之后的后遗症,没有办法就业。刚才田惠萍讲的话,我觉得社会要能做一些支撑,这位母亲不至于这样子,因为家里没有再要别的孩子,他爸认为他全部的爱给了孩子。但可能因为长期行动的,非语言地告诉了孩子,我没有用。所以,星期五那天她和妈妈两个人沟通,她妈妈就觉得沟通不了,就有点过激的行动,打了她一下,所以孩子第二天就不见了。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我们不知道怎么帮助她。这个妈妈是高级知识分子,已经语无伦次。如果她的孩子出现不了的话,妈妈后半生真的不知道怎么过了。所以,这个论坛太需要了,它不仅使正常的孩子,社会群体也要对孩子有一个支持,如果妈妈早一点有好的办法,我们的社会就不至于今天。社会也能帮助所有不同的孩子,也不至于出现现在的样子,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论坛非常重要,殷主编选择了我们今天社会非常需要的课题。至于流动孩子的亲子教育,我们今天基本上说的是城市的,一边听,我也一边反省我自己教学当中出现的失误,对我个人来讲已经不能再来了。我想将来对孩子,要把这些知识早日告诉他。

  对于这个流动群体,我觉得我们社会政府社会可能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知道,这种流动人群在国家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中,是他们做了重要的牺牲,而他们牺牲的一代、后一代是否还要让他们牺牲?现在的形势一点都不乐观。我们“农家女”从一本杂志到现在已经十八年关注这个群体,在1996年我们成立了一个打工妹之家,从成立之日开始就与打工子弟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每年过节都是两边有互动,请他们来唱歌,有一次历时十年以前,我们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孩子跟我们一起搞联欢,来的是低年级的孩子,这些孩子拼着命在那儿唱歌,那是个冬天,小黑的手,小黑的脸,你就会被他们感染,他们觉得他们需要得到肯定,需要得到机会。但那个歌唱三首歌基本三首歌都是跑调的。但我听到他们唱歌眼泪直流,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但连教音乐的老师都没有,连手风琴都没有。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这么长大了。香港曾经一位女企业家写了一本书,赠送给孩子,像今天蔡老师一样做互动。她在PPT上出了一个形象,那都是大家的形象,孩子们几乎没有一个答对的。

  比如出现了爱因斯坦,问这是谁。孩子们摇头,有一个孩子说是鲁迅。我听了之后感到辛酸,你要看看他的家庭环境,看看打工子弟学校受教育的环境,就会知道他们在最好的年华里失去了教育,这不是我们这个群体的失误,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失误。将来他们是社会的中间力量,是社会的劳动者,现在我们只能靠NGO组织去扭转很难很难,但我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已经5、6年时间在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一些校外教育、亲子教育和老师的培训,所以,我今天的课是和焦方凤起完成。

  焦方凤是打工妹出生,现在我们独立承担项目执行。她在打工子弟学校做了差不多将近6年时间,所以,他有故事和亲自看到的东西与大家做分享。现在请小焦给大家说。

  焦:谢谢谢老师,谢谢主办方,今天我用简短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流动儿童亲子教育的状况。这是官方统计的,了解的实际情况比现在还要多,中国留守儿童5800万,流动儿童2000万,相对流动儿童比留守儿童幸运一点,因为流动儿童还能在父母身边,而5800万留守儿童没有办法待在父母身边。北京有官方统计有40万流动儿童,大部分流动儿童没有办法进入公立学校,只能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受不到良好教育。

  今年我对亲子教育情况做个基本介绍。

  我们了解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初中毕业多,特别是母亲小学毕业的多,把问卷拿回去让父母填,大部分是父亲填的,母亲很少有填问卷的。了解到父亲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装修工人、小上粪,母亲从事的职业是清洁工人、小上粪、餐饮服务人员,家政服务人员、废品回收人员比较多。打工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能够好好学习,改变命运,不要像父母一样打工,所以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

  中国有这样的现象,就是重男轻女,一般是中国农村,父权制的家庭,我们问过一些老师,如果你们让孩子签字的话,大部分是父亲签,很少由母亲签的,也有很少的是母亲签字,那是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才会替父亲签名。由于文化水平的关系,他们的工作也有不稳定性,还有工作时间长,比如做小生意的,收废品都是早出晚归。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陪孩子,很多家长回去的时候,孩子都自己睡觉了。我们调查了初中大部分是自己照顾自己。

  家长有一个误区,大部分家长是这样的,他们觉得我们把学费交给学校了,孩子一切问题都应该学校来负责,一旦孩子打同学或者表现不好,家长就会把责任推给学校,说我的学校为什么这样,你们怎么管的。所以打工子弟学校很头疼,他们觉得我给你们交钱了,而且孩子交给你们管,孩子不好是你们的学校的事情。

  教育投入。大部分家庭收入比较低,在1500元以下,这个月我的调查,很多家庭收入是不稳定的,就会导致他们生活上也不具有稳定性,他们还要支持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可想而知,他们哪有时间去关注孩子业余文化生活投入。大部分孩子除了家庭作业,很少有孩子有课外书,除非别人送的,或者别的姐姐哥哥看过没看过的送给他们。城里的孩子节假日不参加辅导班,他们很杀,跳皮筋,或者纸叠的东西,没事就在村里转,有没有条件享受公共设施。我问过那些孩子,谁去过北京的公园,颐和园只有三个孩子去过,大部分孩子没有去过,因为父母没有时间,这种城里的设施他们享受不到。

  这些流动人口到城里,相对老家的传统教育方式有所改变,但传统行为还在保持着,比如打骂孩子,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我的私有财产,我打我骂是应当的,家长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改变。还有一些挑战,北京上初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里他看到了,但吸收的知识比父母快,比如利用网络、使用手机,但父母不知道,这些父母觉得孩子上网成瘾不知道怎么样,他们也很困惑,就会想孩子大了由着孩子来吧。所以孩子就会出现上网、偷窃或者早恋的行为,而且流动儿童的犯罪率也在提升。

  前段时间我在昌平那里,知道一个初二的孩子,父母给他们的钱不够,不好意思找父母要钱,就把村里的电缆线偷了卖掉,还有里应外合把老师的手机偷了卖掉。很多家庭的孩子是自己照顾自己的。当我们问家长有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时,家长一般说没有时间。比如问聊天,管理孩子的时候,他说主要是学习。还有的家长说不跟孩子说,也不怎么知道跟孩子交流。

  (图)这是昌平一个偏远的村里,都是简易的房子,平米很小,3、4口人住的房子,家长睡下面,孩子睡上面。这是石景山,他们的亿房子原来是一个猪圈,后来改成一个简易房租给他们,这样一些村里住着上万的人口,北京这样万人以上这样的村据说有80多个,原来在四环外,现在越移越远,在五环外、六环外。这是孩子在家上学的情况,这两个孩子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意见不合闹离婚了,爸爸妈妈都不要孩子,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爷爷收废品,没有时间看管。这两个小孩一个叫王宇,一个叫王瑞,他们家里住的小房间特别暗,一个灯泡估计50度都不够,很黑很脏了,晚上写作业他们看不到,所以他们放学之后就要写作业,没有椅子怎么办?他们就趴在垃圾上写作业,天黑之前一定要写完。他们还很高兴,很开心,我跟他们聊天,他们还很乐观,这些孩子真的很可爱。

  上面的郭宇航(音)也是父母离婚了,没有见过妈妈,跟着爷爷长大,成绩很好,在学校里跟谁都不说话,老师讲课,他在底下学。前半个小时我不跟他交流的,慢慢熟悉以后,我问他一些问题,他还会回答我。这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着母亲的多一点,孩子没有地方写作业,住的都是很简易的房子。

  跨代教育,这是在流动儿童中非常普遍。我去过一个学前班调查,35个孩子,有10个与爷爷奶奶生活,流动过程中,父母不在身边。父母去了别的城市,爷爷奶奶陪着他们上学,过节的时候才会见上父母,有的是过年的时候才会见上一次。下面的女孩她都没见过,我问她最想什么,她说想见见她妈妈。我说为什么?她说还记得妈妈,给她买过好衣服,希望妈妈能看她。奶奶很伤心,因为爷爷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她没有办法收废品,如果收废品还要去城里拉,还要算账,没有称,只能捡一点废品维持生活。

  流动家庭教育问题。可能80后的孩子也没有结婚,只是两个人在一起打工,就同居,生完小孩,生完小孩之后个性又不合,闹别扭,就生气扔给家里人,这样的小孩没有上户口,这样的小孩在打工子弟学校很普遍。

  还有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也想与孩子好好沟通,越是年纪小的家长,我们做亲子教育讲座受欢迎程度越高,他们出来打工的目的也是希望孩子有出息,把孩子培养成才,但缺乏信息渠道,网络离他们远一些,没有书籍,不知道怎么样学习亲子教育的方法。

  学习环境差,孩子没有单独写字的桌子,家庭学习氛围更别谈了,很多家庭没有图书。

  也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很多学校美术课、音乐课基本形同虚设,如果有老师就教,没有老师就不开这个课,所以很多孩子这种天赋被埋没掉,没有兴趣的拓展。有的家长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认为该学校管,也不懂得和孩子沟通。

  我总结了一些特点,这些孩子频繁地流动,社区在拆迁,他们也随着社区拆迁,学校流动,他们也随着学校流动。我认识一个小孩,六年级换了六个学校,每年都在不同的学校,北京周边几个区他都很熟悉了。

  学习方法不当,因为没有人纠正他们的学校方法,而且最基本的知识他们都缺乏,没有课余生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说脏话,打骂当着孩子面就做,言传身教的一点意识都没有。我们希望与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关注,帮助这些孩子。

  谢谢大家!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