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新浪教育、时尚家居杂志、时尚健康杂志举办的“亲子关系国际交流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6日在北京颐锦温泉会所举行。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杨凤池、李子勋、王行娟、孙瑞雪、田惠萍和美国、德国亲子教育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以下为国际教育政策研究和特殊教育专业博士Helen McCabe女士在此次论坛上的发言。
Helen McCabe: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特殊教育的大学老师,为什么我对特殊教育感兴趣?因为我1992年,就是18年前我在南京学习的时候认识一个孤独症的小孩子,这18年一直在中国做这方面的志愿者工作。
今天殷老师请我来讲的时候,说是关于亲子关系,希望我讲残疾孩子的话题。非常高兴,因为大家讨论孩子、家庭,往往会忘记有障碍,有问题的孩子,所以你们把这个问题放进去,我认为是重视这样的家庭。
我这个题目是把美国和中国比较,一开始我是想先讲美国,再讲中国,后来我在准备的时候发现其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我想象得多,所以就一边讲美国,一边讲比较。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残疾孩子可能的反应,如果你认识一个有残疾孩子的家长一开始也会很突然,很惊讶,很吃惊,不能接受打击。但也有另外一种反应,美国有一些人做研究,我的研究主要是自闭症、孤独症,有的是三四岁才诊断的。我知道有这个问题,这也反映了在中国也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所以采取了这些寻找信息和服务的措施。我的研究在中国,所以特别了解在中国残疾孩子的家庭。我介绍的是美国,但与中国家庭一样,就是寻找信息,了解残疾人的困境,看有什么样的服务。但有一个很大的不足,美国的社会福利比较完善,两个国家的家庭都会寻找信息和答案,但中国残疾孩子的家长比美国难得多得多。
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做这方面的研究,就是关于家长之间的关系,在美国有人做过,发现两种可能性比较多。一种是为了这个孩子,大家的关系更密切,更好一点,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但相反也会发生因为这个孩子的问题,所以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差。我认识好几百个中国的孤独症孩子的家庭,我知道这两种可能都有。
做一个比较,中国残疾孩子的家长,这个压力作为美国人不能想象的。所以我非常开心你们开这个会,能关注残疾孩子,希望你们多关注残疾家庭的家长,和残疾孩子。我的很多朋友是孤独症的家长,诊断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自杀,我一辈子照顾这个孩子是可以的,但我死了之后怎么办。刚刚诊断的时候,说最好的办法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吃一种药去自杀。因为我对中国的社会福利很了解,我知道他们是为了孩子好,才会有这种想法。但在美国,我与我的学生说这个,他们不可思议,真的不相信,怎么会呢?My God!会有这样的反应吗?这是非常大的区别。我要讲很久很久才能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他们家长不接受他的孩子,而是觉得只有这样,我才能帮助我的孩子,照顾我的孩子,毕竟家长要先走,走了以后孩子怎么办?这是反映的比较大的区别,与福利、教育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有关系。
美国的特殊教育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比较早开始,1975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特殊教育法》,刚刚诊断0—21岁的孩子都有上学的法律,这个系统是完整的,所以家长的反应是,OK,我的孩子有残疾,怎么办?我给学校打电话,跟学校说我的孩子有残疾,应该怎么办?他们就告诉他,早期干预是0—3岁,你就参加我们这个区的早期干预,3—5岁参加学前教育,5—21岁参加特殊教育。是完整的系统,他们寻求帮助与中国家长完全一样,但结果不一样。打一个电话告诉你,你住在这个地方,可以干什么干什么。
上学的时候,家长可能要争取一些服务,可能要跟学校合作,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我说一些相同的,不同的,不希望大家认为美国的家长很容易,什么都有,因为他们也不完美,也有自己的问题。等一下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但肯定可以上学,这对家长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我的孩子至少从三岁就开始上一个学前班,一个幼儿园或一个学校,但他得到的服务不一定是他特别想要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可能会去争取。
还有可能采取一些措施,就是参加一些互助活动,我的孩子是残疾孩子,你的孩子也是残疾孩子,我们每个月有一次交流、见面,互相帮助,这也是经常看到的一个措施。有了这个教育系统、早期干预和互动活动,它对亲子关系有什么影响呢?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影响是你有放松的时间,有自己的时间,这是与中国比。中国的孩子有孤独症、自闭症、智障等,不能上正常的学校,孩子没有地方去,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地方都没有学校可以去,家长只能24小时与残疾孩子在一起。这与美国真的有很大的区别,我先不说那边的教育好不好,至少他有自己的时间,我觉得美国的这种方式对亲子关系非常好。因为早上爸爸妈妈起床,让他准备上学,和周围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他(家长)可以工作,可以买菜。中国很多家长是一天到晚让孩子跟着他,因为他没有地方去。我觉得美国这样的服务可以减轻家长的压力,使他们的关系更为积极一点,他可以欣赏孩子,他可以欣赏自己的作业,让孩子觉得很自豪,觉得自己很有成就。
在美国的挑战。我自己没有孤独症孩子,因为我的兴趣,我的工作,在美国我参加每个月一次的孤独症家长互助活动,我也非常感谢他们让我参加。他们(残疾家长)也经常抱怨那个老师不好,没有得到什么好的服务。虽然他有学校,有地方去,但得到的服务不一定是最有效的,美国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上适合他的学校,但没有说一个最有效的学校。孤独症的孩子,你可能认为适合他的教育,他是在上学,每个星期几个小时有一对一训练,但别人一个星期可以获得40个小时的一对一选择。这是我们在美国讨论的很不公平的现象,就是有钱的家长、文化水平很高的家长,他们比较有能力争取这个,他知道我有权利去争取,可能他们的孩子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中国很多家庭是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带孩子,有的家庭用保姆,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孩子,那很容易找。但如果是一个特殊孩子,往往这些家庭很难找到帮助他带孩子的,他不能出门,如果你的孩子有很麻烦的行为问题或攻击行为,就找不到适合这个孩子,能管好这个孩子的保姆。这也是一个挑战。
与平等有关系的是与学校沟通的问题。我虽然是老师,有时候站在家长那边,所以在美国我们就批评老师,批评学校,认为这些老师不了解这个家庭。有的老师说这个家长不关心他的孩子,因为你看今天我们要开会,他没来,我们就站在家长那边生气,会说他有工作,你开会的时候是星期三上午十点,他肯定要工作,他不能来,不是因为他不关心他的孩子,而是因为他没有时间,不可能离开他的工作,特别是如果你的工作不是特别稳定的,就是打工的那种。如果有一天你说我要去学校开会,他会跟你说不要你了。这真的是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文化水平或穷一点的家长反而有机会与学校有交流沟通。
未来的挑战,就是我死了以后怎么办?美国与中国有一些不一样的,第一是保障体系,有很多政府项目,成人机构,政府的一些部门专门管这个,但说实话,我觉得很复杂。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关于系统的问题,我可能说不清楚,是太复杂了。美国学校是一个系统,但成人的服务有很多种系统。这对家长也是一个挑战,就是将来怎么办。
我想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什么样的服务可以帮助孩子?Ann是美国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前年我采访她,问她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帮助,希望有什么样的帮助?我发现她的态度特别好,特别乐观。其实可以说她是那种没有钱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长,但态度非常非常乐观。我以前采访的只是中国的家庭,他们总是很有压力,很紧张,很悲观,会想将来怎么办呢?我就不明白,后来想起来,在美国从诊断到后来的系统服务是非常顺利的,这真的会影响一个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他三岁以下就有在家里的早期教育,职业治疗、物理治疗和语言治疗,这是政府提供的治疗,不要钱。但因为她要工作,需要一个保姆在家,这个钱当然是妈妈出的钱,但治疗都是政府付的,所以他没有觉得很有压力。我特别佩服她,她的心情、态度非常好。
融合教育,上了学前班之后,她的孩子就与同学在一起上课。这样的家庭和孩子如果能很好地,很快乐地发展,真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服务,不能总是要他们的钱。说实话,中国现在的问题,所有的机构没有资助,所以家长要从钱包里拿出来的钱很多很多。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美国家长,60岁。中国的一位爸爸到美国看过,访问一些美国孤独症的孩子,第一天我们去和当纳聊天,我说你儿子30岁怎么能轻松地在咖啡厅喝茶,后来知道他的儿子在集体家庭(4、5个孩子和成人住在一起),他每个星期去确定他的安全和健康,有一天当纳、Jake不在,我们就要讨论有一天孩子长大我们是不是放在成人机构或集体家庭?no,其实这很正常,我们都是18岁、20岁以后都出来独立生活,他们出来生活是很自然的。第二必须要让他适应,不一定要让他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如果他一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突然有一天跟他说你不能住在家里,这非常非常不好。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老太太很休闲,晚上去喝咖啡,直到咖啡厅关门。
第三个例子,CF。他有三个孩子,一个患有比较严重的孤独症的孩子,第二个有智障的,第三个孩子有点残疾,听起来很有压力,三个都有点残疾。CF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他们是很普通的一个家庭,但他特别乐观,他们那个家庭特别团结,后来我发现,因为他知道孩子那么多问题,就去争取了一些服务。很多人到他家里帮助他看孤独症的孩子。他会去争取这个服务。而不是你的孩子有问题,就坐在家里,人家来看你,我给你这个服务,给你那个服务,不是那么简单,可以去争取。现在每天早上都会有人去她家,早上去他家陪这个孩子,或者带孩子上学,所以她的心情非常好。他的家庭也很团结,我们住的地方不是大城市,他住的地方地比较多,全家过来给他扩大房子,改建了卫生间,大家一起盖这个房子。这需要亲戚和家庭工作人员团结,才会使得家长不会那么悲观和无助。
这是另外一个美国的例子,也是我两年前采访的家长。Rob二十几岁,就在我工作的那个大学特别的项目,就是残疾孩子的项目,智障孩子的项目,他的孩子是孤独症。他妈妈经常会出来讲讲经验,那时候他的孩子是孤独症带一点智障,不是很高功能的,只是他有一个机会去实习和学习。作为家长他的心态是非常好的。他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My God,就是孤独症儿童,没什么“It’s not terrible。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它没有那么可怕,这不是世界末日)所以,只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就可以了。
一个残疾孩子的母亲曾经写过一个非常漂亮的文章,她说生一个残疾的孩子,就像你没有想到要去的地方一样,本来你要去意大利,但因为某种原因把你放到荷兰,你不要总是抱怨荷兰不好,也应该去看荷兰也有一些好的地方。这是一部分,全部在网站上可以查到(www.thefiveproject.org)。如果你要看全部的就可以看这个故事。我觉得写的非常好,中英文的都有。
我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