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雪林
1911年,居里夫人因为发现两种新元素和分离出纯镭的工作,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这时,正是她的“家庭学校”办得热火朝天的时期。
私塾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居里夫人办“家庭学校”,我想到了风行中国近2500年的私塾教育。私塾是私学的一种,中国古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堂里,私塾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启蒙儿童、使儿童在读书识理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都起过重要的作用。1862年,我国出现培养翻译人员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成为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现代教育制度被正式引入中国。1949年12月,时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示:“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一般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作为私立学校的一种,私塾暂时没有被完全取消。
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办私立中小学:“为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以适应今后国家建设需要,本部已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随后,私塾有的被并入小学,有的主动关门。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私塾基本在社会上绝迹了。
如果从1902年算起,现代学校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了108年,同中国2500岁的私塾教育相比,还处在幼年时期。
教育应当适合社会中所有的孩子
在资本主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进入中国的时候,居里夫人在资本主义现代教育发达的法国巴黎,竟然办起了“家庭学校”。而1910年和1911年正是居里夫人从事科研工作最繁忙的时期,这也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世界工业化、现代化以来发展起来的现代学校教育。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教育是混乱、分散的,也是精英型的,当时,获得受教育机会只能依靠特权。在捷克摩拉维亚出生、在德国接受大学教育的夸美纽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现代人权的语言描述教育的人,他认为教育应当是普遍的,适合社会中所有的孩子。他的著名口号是:“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应由所有人分享。”他设想的学校应该是公共学校,这种教育体系保证年轻人在所有学科中得到教育。他的教学理想是让教育在尽可能文雅、愉悦以及自然的方式下,没有殴打、苛刻和强迫的情况下进行,使年轻人智慧、善良、虔诚。夸美纽斯设想的学校教育是:幼儿教育一直持续到6岁,6至12岁是初等教育,12至18岁是中等教育,18岁以后的大学教育是以美德和成绩为评估标准的,《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关于教育改革的鸿篇巨著。现代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和班主任制,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他认为每个年级应当由同一个教师使用同一种教材,利用相同的方法,以连续的、循环渐进的方式来教授课程。夸美纽斯自信地认为,运用以上方法“一个教师同时教授几百个学生是可能的”。他的许多思想都体现在现代教育体系的实践和构建中。19世纪末全民现代学校教育已经获得长足进步,再次证明了他在教育预言方面的成功。
但是,现代学校教育从诞生起,就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有时甚至要靠牺牲一部分不适应它的人来成全另一部分适应它的人取得教育上的成功,其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是一个个机器零件,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如何能让每一个学生都适用同一套教材、同一种教学方式、同一个教学进度?学生们的智力发展暂时有高有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何因材施教?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而言,如何让他们在群体中既遵守纪律,又能保持活泼、敢于创新?如何在学校教育中,不偏废“德、智、体”任何一方面,让学生全面发展?如何遵守科学规律的法则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如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教育教学手段?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不应当是凝固的,而应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创新发展;现代学校教育不应当是呆板的,而应当是奔放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学校教育不应当是让孩子们厌恶和畏惧的,而应当是文雅、愉悦和充满幸福的。
大批量、快速培养人才之弊
在中国的教育中,大量现实存在的补课、补习班、课外家教、课外班等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一些学校的老师教不会自己的学生?为什么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不会知识?当我们的老师抱怨学生笨的时候,是不是也应当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差生”、“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学生”、“落榜生”等,到底是学生的问题?还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设计和教学上的问题?
今天,难道私塾式教育正在通过补习、家教等形式在改头换面地重新出现吗?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统计,1999年美国5至17岁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为85万名,约占同龄儿童的1.7%;2003年约为110万,占同龄儿童的2.2%;而2007年,相应的数据分别达到150万和2.9%,平均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100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以个人的力量,同朋友们一起与现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抗争,并以胜利告终。1935年12月,她的大女儿和其丈夫因“研究和合成人工放射元素”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存在了几百年,为世界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大批量、快速培养人才曾经是它同私塾教育的最大区别和最大优势。今天,当我们提出“让人人成才”的观念时,我们更需要像居里夫人那样,重新审视现代学校教育这架庞大无比的机器,兴利除弊、改革创新,让它更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适合让每一个学生幸福地学习,成为中国现代化高速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强大助推器!
国外背景链接
“家庭学校”,指适龄儿童不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主要由家长或其他专门人员带领在家庭中学习、完成初等教育的方式,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得到了法律的许可。
20世纪50年代,“家庭学校”运动兴起于美国。当时,社会上一些拥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文化素质的中产阶级家庭,由于认清了学校教育的程序化、机械化等弊端,同时出于宗教、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再将孩子送入学校,从而选择了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方式。他们自己带领孩子学习,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天赋和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学习重点。
这一运动兴起之后,曾引起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争论,双方甚至还为此走上法庭。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争论渐渐平息,美国国家和地方各州开始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并支持“家庭学校”,并为其提供帮助,如采取措施监督并保证“家庭学校”的孩子的学习效果,对“家庭学校”教育失败的孩子进行及时的补救等。从“家庭学校”出来的孩子虽然拿不到正规学校的文凭,但可以凭借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的成绩获得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承认。到90年代中期,家庭与学校也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活动,双方逐渐走向融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