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近期对山东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经典诵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读者除关注经典诵读应如何“取”与“去”之外,还有人对省教育厅的做法存疑,有人甚至认为,山东省教育厅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卖书。对此,山东省教育厅首次回应:“卖书说”纯属谣传。
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告诉记者,山东省中小学现在使用的传统文化用书属教育部统一教材,省教育厅从来没有换书的打算,更谈不上借机卖书。而对于经典诵读该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谁来“取”,谁来“去”,关延平说,“取”与“去”应由更高级别权威部门来定,山东省教育厅无权来做。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的注意,在组织以颂扬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时要广泛征求意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
但有要求而不明示,对中小学而言犹如隔靴搔痒。对于山东省教育厅在通知所谓的“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让不少中小学负责人感到一头雾水。有小学校长坦言,通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篇章,不明白究竟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对此,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骆承烈表示,中华传统文化中,类似《弟子规》这种产生于清代的读物,只是利用孔子思想说了些为人处事之道,不是什么经典。如果今天抓到就读,拿来就用,显然不符合今天的培养目标。
骆承烈谈《弟子规》的“取”与“去”——
好孩子长大不应是顺民
骆承烈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明末清初,统治者除采用种种高压手段让百姓驯服外,还要在意识形态上做文章,以造就大量顺民,康熙末年的《弟子规》就应时而生。因此,《弟子规》充满旧时说教。依照这一方式培养的孩子,从小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长大以后更是一个顺民、良民。
打造顺民 不利于独立思考
依照这一方式培养的孩子,从小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长大以后更是一个顺民、良民。
《弟子规》中对父母之孝,主要体现一个顺字,不但“父母教,必须听”,而且“父母责,须顺承”。不但“亲爱我,孝何难”,即使“亲恶我”,仍然“孝方贤”。父母对自己的好与坏都应听从。发现父母有过,对父母谏诤时,强调“怡吾色”、“柔吾声”;父母不听,要“嚎泣随”,父母责打也要“挞无怨”。这正是封建时代后期强调的父为子纲的表现。
对长者,中国古代五伦中长幼有序是应该的,但《弟子规》中说起幼人与老年人的关系却是这样表现的:“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即已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依照这一方式培养的孩子,从小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长大以后更是一个顺民、良民,正好符合清朝初年统治者对百姓的要求。而这,与当前孩子要有独立思考,有创见的要求相反。
反对闲管 不利于人们正常相处
作者要把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培养成封建社会标准的好孩子,广大劳动人民的孩子学习它,又有什么用呢?
社会生活中存在人际关系,人们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强调的是明哲保身,只顾自己。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还要人们“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叫孩子们不要多说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
谁都知道社会上好人多,坏人少,但《弟子规》的作者却认为“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他认为社会上好人少,坏人多。而对奴婢“慈而宽”,是给有婢仆人家的孩子写的,而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骆承烈教授反问说,作者要把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培养成封建社会标准的好孩子,广大劳动人民的孩子学习它,又有什么用呢?
勉强凑字 不合语法令人费解
作者为了用这一巧妙形式灌输他的说教内容,在很多地方勉强凑字,硬造名词,不合乎语法,令人费解。
骆承烈教授告诉记者,今日人们所见的弟子规是几经修改的作品,此书最初由清康熙时绛州李毓秀写成后,陕西浮山儒生贾木斋将原书做过一次修改,并将李编的《训蒙文》改为《弟子规》。同治五年陕西三原人贺瑞麟又将此书编入他所辑的《西京清麓丛书·养蒙九种》之中,重新出版。共1080字,通篇采用三字一句,每小段均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
但作者为了用这一巧妙形式灌输他的说教内容,在很多地方勉强凑字,硬造名词,不合乎语法,令人费解。比如“居有常,业无变”之“业无变”之业,应是祖宗传下来的事业不变更,但与“居无常”联系不起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这句话显然依据的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即速己”却让人费解。像这样的凑字还有很多。
主张“博爱”符合儒家的仁
尽管如此,《弟子规》也有其合理成分。骆承烈教授认为,《弟子规》开头两段作为序,用的是《论语·学而》中孔子的话。在德育方面,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要求实行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要孩子力求做到德、才、艺各方面发展。例如,文中倡导人间之爱,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可覆,地可载”。这一段思想和文采都很好,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和”的理念。
文中不主张死读书,而主张力行。学习时心眼口都要到,有问题随时向人发问。学习时要加强信心,不要自暴自弃。再具体如写字要端正,书籍放整齐,室内清洁等,虽然琐细,却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具体要求。(记者:徐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