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透过“虎妈”看美国教育的另一面:害怕被赶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3日 15:32   中国教育报

  截至今年1月中旬,《虎妈战歌》在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的排行榜中已跃升到第五位。《旧金山纪事报》形容说,“虎妈”的故事在网上疯传的速度超过了明星的八卦视频。《华尔街日报》网站就有4000多篇评论,“脸谱”社交网站也出现大约10万篇评论。蔡美儿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其中绝大多数对她的育儿方式提出质疑,也有人认为她有道理,分享她的答案,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儿。

  “虎妈”走红的背后 美国害怕被赶超

  “虎妈”的走红或许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蔡美儿的“中国式育儿法”正好击中美国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时代担心输给中国,担心本国教育被他国超越。

  《纽约客》的文章“美国的最佳家长”明确指出,“虎妈”走红是跟地缘政治密切相关的,奥地利妈妈、匈牙利妈妈是火不起来的,目前只有中国妈妈才能火起来。中国及东亚的强劲发展使美国这个世界多年来的老大感到如芒刺在背,特别是中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人最担心的追赶者,而此时蔡美儿使用的中国育儿法正好击中美国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袭时担心输给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同时没有准备好让美国孩子在全球经济中增强生存能力。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一直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多年来都在大喊狼来了,每次出现什么危机,面临什么挑战,首先就会去反思和改进教育。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曾对美国教育界产生强烈的震撼,政治因素激发了那一阶段的教育改革。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美国人又喊出了狼来了的口号。题为“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随即出炉,强调教育要回到基础。这次,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使处于困境中西方十分被动和难以作为。2011年1月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封面故事对中国崛起的总结语是:美国衰退了,这一次是真的。

  其实,奥巴马上台后,特别重视亚洲和亚洲教育问题。他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当他访问韩国时与韩国总统共进午餐,他问韩国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韩国总统说,不是预算问题,不是学校失败问题,而是每年得引进数千名英语教师,因为韩国家长要求从小学就进行英文教学,家长要求太严了。今年,奥巴马在提交的2012年美国政府预算中为了减少赤字大力压缩政府各项开支,但是,他明确指出,为保持美国竞争力,基础建设和教育的开支还将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这位严厉的“虎妈”肯定会“火”得没商量。

  美国纳闷 教育投入巨大,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美国教育投入巨大,但教育问题成堆,学生逃学和辍学现象严重,因此很多州不得不推广“学生到校促进项目”。

  其实,美国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在西方国家中是名列前茅的。据统计,1988年,美国公立中小学每学年每生的教育支出从5000美元到50000美元不等。由于美国教育投入是由学区的房产税决定的,不同学区的房产价格和税率差异很大,所以美国最好的10%学区比最差的10%的学区教育支出可以超过10倍。即便如此,美国的教育投入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也是惊人的。

  美国为教育如此费心和投入,但教育问题也是成堆,首先表现为学生逃学和辍学,这对教育质量是绝对致命的。在美国的很多学区,30%及以上的逃学率是很普遍的。2004年田纳西州调查显示,该州平均每天有5万名学生不在校上学,有20%左右学生一学期缺席一个月。在纽约市,2007学年的185天学习中,高中学生(9至12年级)有41%缺席1至10天,19%缺席10至19天,16%缺席20至37天,缺席38天及以上占24%;在初中,6至8年级50%的学生缺席过1至10天;27%缺席10至19天,16%缺席20至37天,7%缺席38天及以上。而预防学生逃学和辍学的项目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整体上失败。为此,美国的政治家们开始采取“柔性”措施。比如,2010年9月11日周六清晨,德州休斯敦市约1000名辍学学生被一阵阵“敲门”声惊醒,休斯敦市市长阿丽斯·帕克,休斯敦市独立学校学区督学特里·哥瑞尔及民主党州长候选人比尔·怀特等达官贵人纷纷出马,劝说这些辍学学生返回学校。这是休斯敦市独立学校学区自2004年开始的第七届年度辍学劝学行活动,数以百计的志愿者参加了这次周末的晨访活动。现在该活动已扩展到德州的22个学区以及依阿华州的圣路易斯和德士莫易斯等地了。

  所谓乱世用猛药。为控制学生逃学,德州达拉斯学校2005年就开始试验“学生到校促进项目”,这是一项针对长期逃学学生、促进他们上学以获得高中文凭的项目。主要特点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定位逃学学生,并配备专门的辅导员跟踪逃学学生,实施心理辅导,帮助逃学学生到校学习。

  美国教育也在变 延长学习时间与补课

  在公立学校管理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裔学生方面“软弱无力”、学生成绩下滑的局面下,美国逐步兴起了特许学校等教育改革探索。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美国公立学校在管理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裔学生方面“软弱无力”、学生成绩下滑的局面下,美国逐步兴起了特许学校。其基本思路是,公民或公司、组织均可向当地教育局申请开办特许学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与教育局签订责任书(主要是学生成绩指标),然后教育局根据当地学区学生人均经费和特许学校资助金给学校拨款。学校也可以去争取外部基金会支持。特许学校在办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在公立学校受到限制的一些做法,可以同家长签合同,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管理学生,比如监督完成家庭作业,等等。笔者曾选修了一门“特许学校”课,教授这门课的是保罗博士。2006年11月1日他带领我们参观的纽约市一所特许学校,就体现了这个变化。

  这所学校是与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组织联办的,冠以KIPP之名,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知识、学术能力和品德,以使学生在高质量高中、大学和竞争的世界中成功。学校采用延长在校时间,周六上课,假期补课3周的办法增加学生的在校时间。这所学校多数学生都来自黑人和拉丁裔家庭,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经过这个特许学校的培养,他们在纽约市的英语、艺术和数学五、六年级考试中通过率均在70%以上。学校学生有校服,统一印上校训:努力学习,做个好人。学校在课程设计和标准上采用统一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去写自己的课程计划,以此来提高效率和质量,避免五花八门,各抒已见的“创造性”。为保障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保障质量,学校的教室门“敝开”,学校管理层和外来参观者可以自由去听课,随时进去,随时出来,教师们对此已很习惯,而且,新教师都有指导老师,他们观摩指导教师的课,从中学习教学。

  现在,美国政界多数人比较推崇特许学校,所以很多州都已经不为特许学校设定数量限制,到2009年,美国已经有4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公布了特许学校法律。

  家庭教育 对孩子成长很重要

  美国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与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人群中,辍学和逃学的学生主要来自这些家庭。

  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较少受到指责的是白人中产阶级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教育虽然可以归于权威型的,但更具西方的“民主”特色,更注重孩子的权利,加上这些孩子在美国所受的教育和所在的社区都较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支持,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发展上起码与亚裔孩子不相上下(阅读比亚裔强,其她学科基本不相上下),而且,他们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发展前景更好。

  这些白人家庭教育的投入有时让我们也许无法理解。一位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博士学位的白人女士告诉笔者,自毕业后她一直没工作,就是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现在孩子大了,读大学了,所以她也很快会出来找工作了。笔者特别惊奇,一个博士居然读完了不工作而在家照顾孩子,而且到了50岁左右才找工作。笔者问她:“你觉得你受的教育是不是浪费了?”她回答说:“没有,在家带孩子、教孩子,现在孩子很成功,无论从经济上和教育上都是值得的。”

  就笔者看来,美国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还是出现在社会与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黑人、拉丁裔和墨西哥人那里。美国的辍学和逃学学生主要来自这些家庭。这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社会经济地位的原因,而美国社会在教育平等方面还在不遗余力地努力。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种族在教育上的落后归结于他们没有一个“中国妈妈”。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家马赛尔曾在哈佛主持一个与移民相关的研究项目,他们从1997年开始跟踪研究了从加勒比、中国、中美洲和墨西哥来的400名移民。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取得好成绩的移民学生,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中国妈妈,而是因为他们来自有高“人力资本”的家庭,比如家长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知道怎样在新的土地上一步步向上努力走向成功。这就意味着他们知道英语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他们的英语不好,就会努力地学英语。而且,这些取得好成绩的移民学生通常来自稳定的家庭,家里至少有两个成年人(不一定必须是父母)。

  当然,在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上,中西方在一些问题上可以相互借鉴。比如,蔡美儿在文章中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家长那样将孩子想得无比脆弱。中国妈妈可以对女儿说,“胖妹,减减肥吧”;相反,西方父母只能躲躲藏藏地谈这个话题,从来不提“胖”字,而他们的孩子到头来还是因为饮食失调和自卑而接受治疗。

  其实,美国孩子不像他们父母想象得那么脆弱,中国孩子也没有蔡美儿想象的那么坚强,关键是要掌握“度”。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都应该向对方那边靠一靠,那样或许家庭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在全球化的情况下,这种融合在家庭教育中已经在出现并将进一步增多。有一天,中国妈妈口里没有了你是“垃圾”,西方妈妈嘴里也不再什么都是“太棒了”。(陈智勇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