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郑通涛:建设以结果为标准的教育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1日 11:59   新浪教育 官方微博

  第16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将于3月12日至13日从北京国际贸易中心首发,之后还将在大连、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六个城市巡回展出。来自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将同场摆擂,展开生源大战。

视频:郑通涛谈建设以结果为标准的教育体系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作为教育展的前站,3月11日,2011中国留学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论坛议题包括出国留学与中外合作办学、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等。论坛拟介绍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报告2010》,该报告包括多项认证统计数据,2010年度国外学历学位认证、合作办学认证以及港澳台地区认证的程序、标准、趋势等热点问题。以下为论坛嘉宾中国厦门大学国际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郑通涛的发言实录:

  郑通涛:中外协同学分学位互认互授,应该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境的交流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当中不断增进了双方对彼此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双方认可的标准和操作程序。我觉得定义这么一个东西,对于我们以后做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有很好的基础。

中国厦门大学国际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郑通涛出席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中国厦门大学国际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郑通涛出席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

  刚才谈到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有30多个国家在使用,然后由欧盟委员会编发和推广。它的内容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基本信息,提供本院校的地理位置、住宿情况、住宿所必需的程序,校内课程内容,要求、评估模式、时间单位、课程类型、教学方法以及提供课程的院系的描述。第二个是关于学习协议,学生在进行国外学习之前要与有关的机构签定协议,上面标明将在国外学习的课程。第三个是成绩归档,出国和回国后的学习情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按照目标实行的教育机制,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所谓的高教谈到很多,AIE是这么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厦门大学做了一些国际项目,包括双方面的,一方面是拿厦门大学的学位,比如说日本、印尼、泰国、缅甸的都是2+2,3+1。爱尔兰的是会计金融双学位,是厦门大学的学位跟爱尔兰的学位。伦敦大学的也是2+2,剩下的一些项目基本上是对方的学位,我想各个大学中很多都做了类似的项目。厦门大学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大概外派学生去年是829人,来华学生将近3400人。外派交流教师149人,外派行政人员187人,我们把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也作为一种途径,建设了13所孔子学院,招收的硕士专业13个,博士125个,其中一个全英文授课的有一个,博士有37个。

  通过我们对学分互认还有学历互授的实践有这么几个体会,跟外面办学对大学最大的影响,就是得到了一个从外部评估本校本科教学科研的机会。同时提升了大学的透明度,必须从院系到大学的城市,以及院系学校在本地、国际的透明度有很大的影响,给大学和老师造成的压力很大。第二个提升了大学的影响力。第三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国际较列网络,我们有180所的国外合作院校,很多国际交流网络。第三提高大学的竞争。再来就是对培养目标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对教育过程也会造成压力,对原来的评估制度也造成压力,最后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教学方式。比如说手段要适合国外的要求,就必须改变评估手段,要改变评估方法。所以对教学老师来说,对管理者来说,对我们各个层次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你要国际化这些就必须走。

  对培养目标的影响,就是会增加学生的国际视野。我们毕业生有这么几个感觉,一个是增进国际理解、学习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个人来说有跨文化的适应里,提高很强的自信心,还有很强的外语能力,还有提高他的就业里。对于教育目标的影响,可以感觉到国外大学氛围,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于教学大纲设置的计划和内容要进行修改。对教学机构的调整,比如说人员的分配,人员的重新定位,人员职责的分工等等都必须改变。比如说你要适应外面审查,内部审查的机制。然后对教学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说美国06年开始做的一个项目,整套教材全部都要重新编写。还有双语课程的开设就变成必须了,但是双语课程的开展又有很多的困难,比如说经费上的问题,学生的问题。用双语课程他可以考70分,但是如果用中文的话他可以考90分,类似很具体的问题都会影响到课程的开设。还有对人才引进的要求,国内还没有一些配套的设施对人才引进的政策。比如说从国外回来的很多华人教授、教师,目前在国内都不能享受公积金、医保、劳保都没有,所以很多人才进来以后都走掉了,我们国内的政策还没有跟上。对评估制度的影响,引进教学管理和考核间的评价体系,比如说内审和外审相结合的质量管理系统,还有学生对每门课程进行评估,还有独立机构的定期评估,等等这些都会对大学的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内部的评估包括学分认可的程序,课程设置的修改,游学课程的安排,教师的培训,考试质量保证系统的设立等等有非常多,会影响到我们国内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

  对教学方法的手段,在外面的合作方会有很多要求,比如说注重集体学习,然后上课跟自主研究并列,有很多答案是课程中不给的,学生必须通过独立的实践去发现答案,探究式的学习。再有本地网络课堂跟国外网络课堂的连接,学生可以参与国外的网络教学,跟国外的学生采取视频交流、上课,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就是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还有双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合作办学之后学生可以进入国外的图书馆,使用它的数字媒体等等。还有形成有关的学习互动设计,BBS、QQ、MSN等交流工具,把中外学生的交流沟通起来。所以它会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想不但是厦门大学可能是很多学校的问题。一个是相当多的项目负责人,还不具备与合作方进行平等交流的能力。我们做了很多项目,但是不是所有项目都有能力跟外方进行平等交流。第二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合作方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够,都是我们给人家的多,我们拿人家的少。第三我们缺乏人才,能够管理合作双方的全面人才。然后合作课程缺乏系统性,经常会出现断层。再来学分转换缺乏依据与标准,再来教育技术的支撑还不够,刚才讲网络教学、辅导、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达到满意的程度。所以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谓国际化的一流大学,我觉得许多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然后依照这三个标准精英集中、资源重组、管理优秀的一流大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我觉得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长的一段举例。

  学分互认的途径应该有这么几个办法。一个是有效的学分互认标准,第二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第三必须发挥高校的特色,建立一整套精品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作为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的开始。再来在引进国外高等教育计划的同时应该加以本土化的改造,因为很多的案例是不一样的,而且国外的案例也不一定适用。第四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设置。再来引入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加以修改。最后一个要跟对方合作好,必须要有教师的进修计划,定期的把教师送到国外去进行培训。

  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我们的体会是这样的,实现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的过程,是对国外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以及各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的过程。第二应根据国际化标准,调整现有的教学管理与科研体制,构建更为开放的课程体系,教育评估体系和创新人才模式。交换学习是不是可以成为大学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不是说每个本科学位都一定要有一段交换学历作为他的学历组成部分。再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一所大学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才能成为国际化的大学。第二促进国际师生之间的合理流动,是减少不同国家高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国际化差距最有效的方法。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是促进国际间高校师生的相互流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人才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人才的国际化要实现教育的和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再来要建立通用的教学与管理机制。

  我觉得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一直在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企业、工厂、公司所要求的跟大学教育不一样。怎么办呢?我觉得应该建设以结果为标准的教育体系。就是所有的教学大纲,所有的教学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所有的课程评估目标都必须从结果来。然后你需要去调查就业需求是什么,作为一个工程师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知识、能力,你必须进行分析。回过头来把这些拿过来进行高校专业设置,所以要以学习结果为依据重新规划教学大纲内容和体系。再来增加交替团队企业精神的培养,要设计与各类学习结果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指标各占多少,建立以结果为标准的多元化教学评估体制,然后把各类学习结果与大学的教育目标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是跟理科的方式很像,自下而上的一种方式。

  我在想有没有这样一个可能性,一个过程,一个组织,三个系统,中国高校是不是需要有一个类似于波洛尼亚进程与全球孔子学院设立相结合的模式?一个组织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化组织,出版刊物、学分互认、经验分享、信息交流、会议召开的组织。第三是否可以建立起中国大学学分转换系统,以及跟国内国外高校学分转换系统。第四是否可以建立一个社会需求智能专家系统,可以对社会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目前的各种专业设置。最后可不可以建立一个外派学生学习状况分析系统,对每一位外派学生进行追踪分析。

  谢谢!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