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能废 改革需宽容”
教育部党组成员、武大原校长顾海良谈高校改革并回应“武大腐败案”
2010年年底,全国人大代表顾海良卸任武汉大学校长,回到教育部担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2001年12月,他到武大担任主持党委工作的副书记,随后担任党委书记和武大校长,在武大呆了9年零11天。在这里经历了武大合校等重大事件。今年2月,武大原校级领导陈昭方、龙小乐受贿分别获刑。近日,顾海良在湖北团驻地接受记者采访,谈了他对这些事件及高校改革的看法。
关于学校腐败案 武大腐败案“我深感内疚”
记者:你是2001年到武大主持党委工作,后来又担任了武大校长,期间有没有人来找你走关系?
顾海良:我在学校讲过一句话,聪明的领导要寻求规章制度来保护自己,不想给自己寻找麻烦,只有那些想搞些名堂的人不制定规则,要有必要的程序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你找我可以,过不了程序但我也没办法。
记者:虽然进行了制度建设,但为什么还会出现陈昭方和龙小乐这样的事情?
顾海良:这些事情的发生是有其阶段性特点的。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发生的腐败案件,和学校缺乏规章制度,甚至完全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分不开的。武大刚刚合校时,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启动,学校对规章制度还不是很了解。
2003年以后,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进行制度设计,健全了审计处的职能,建立了招投标制度,新成立了招投标处。同时还加强对重大工程和重大问题必须上常委会集体决定,堵塞了一些漏洞。
但完全靠制度堵塞也很难。任何制度都不是绝对全面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制度总会有漏洞和空隙,在被堵上之前,总会有个别人利用漏洞和空隙寻求私利,还是有“寻租”的可能。
记者:防范高校的腐败,还有其他办法吗?
顾海良:对待高校腐败现象,和对社会上其他部门的腐败现象一样,不仅要有预防的制度性的建设,要有严肃的惩治制度和措施,如加强纪检监察,同时也要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在高校,往往自认为净土一片,没有看到它的社会性,没有看到高校发展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社会上有的丑恶现象,高校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现在高校的领导有两类,一类是专职干部,再一类是我们这样有学术背景的双肩挑干部。在学校领导层中的“常务”,大多是由专职干部担任的,他们承担了更多的行政总体协调性工作,对学校的运作,包括对内的、对外的,倾注了更大的关注度,一些工作的具体过程都是由他们来运作的。有时,我们会疏忽于此,对他们工作中的教育、提醒、帮助、警示会相对少一点。一个大学,出现此类事情,对学校的打击是很大的。我之前说过,对他们两人的事情“非常痛心”,也是有感于此而言的。
记者:听说出事之后你对他们还有过正面的评价?
顾海良:我是讲他们对学校的发展也是做了贡献的。不因为他们犯罪的事实,而抹煞他们曾经做过的贡献。四校合并之初,行政事务繁杂,他们两位是专职干部,付出的辛劳比我们双肩挑的干部更多一点。但是,我也说了,在武汉大学,也不允许任何人因为有过贡献,就可以逃避犯罪的事实而不受到惩罚。我在学校经常讲,在惩治腐败问题上,是不允许所谓的“将功补过”的。
记者:当时一个是常务副校长,一个是常务副书记,你又当过校长又当过书记,可以说是你的左膀右臂,有说法认为你也可能会有问题。
顾海良:这个是网上的说法,是外界的猜测。我的态度是,网上有这种反应是很正常的,也没必要去指责什么、责怪什么。我甚至还这样认为,这种猜测,对我们还能起警示的作用,提醒我们廉洁行事、清白做人!其实,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好话坏话都得听。我在学校就主张bbs上骂我的话都不要删,我说只要不是恶意的攻击都要留着。
记者:上级有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责怪你?
顾海良:我不会因为上级领导没有因此事批评我,就认为我没有责任,我认为,这件事给武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仅在学校声誉受到影响这一点上,我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是有责任的。我许久以来一直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关于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不会是激进改革
记者:对目前存在的高考制度,社会上存在诸多质疑之声。你怎么看?
顾海良:高考中的考试不能即刻废除,除了考试,现在还没有更好的方式进行高考选拔。如果不考,选拔的标准如何定呢?如果靠权力和财力,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无法保证。现在不是讨论考不考的问题,要讨论的是怎么考的问题。
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方式都在改,当然高考改革肯定不是激进的改革,而是一个渐进的改革,有时不尽如人意,社会对改革更宽容,更理解。
记者:现在各个高校都在推出自己的自主招生联盟,这会不会是未来的高考改革的趋势?
顾海良:自主招生是一个探索,怎么改无非是利弊权衡,任何一个改革不是只有利没有弊。这种情况只是对以往自主招生的延续,从以后发展的趋势来看,学校类型学校水平比较接近的构成一个考试的群体或联盟还是可能的,这样做比分散着做成本小很多,也有利于学生。原来北大考一次,武大考一次,现在联考,出题目花的成本也小很多。
记者:未来还会不会变动?
顾海良:也是有可能的。现在参加的“北约”和“华约”的学校,除了少数高校有点错位以外,大部分学校的学科水平和结构都比较接近。
记者:招生录取方面,你在武大进行了哪些探索?
顾海良:我们破格招收了三名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发表了小说了,没有达到当地的重点线,当时有人对我提出质疑,问我能保证他们成名成家吗?我说,如果有一个人能成名成家,那我就成功了,如果一个都没有,那我这也是成功的探索。改革肯定有风险的,现在看中的人才将来不一定就是人才,他们还有成长的过程。改革要有宽容的环境,哪个大学的校长敢拿学校的声誉开玩笑,敢拿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下赌注?借用《诗经》上的话说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本报记者 郭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