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一五”期间首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4日 13:07   新浪教育

  “十一五”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推进《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都教育体制基本确立;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得到落实,为首都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满足本市户籍适龄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普及口径扩展为常住人口,针对人口增长造成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2009年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在全市幼儿园扩班300个,增加了近1万个学位;2010年投入3000万元,再扩300个班,同时投入6000万元改扩建了30所幼儿园。

  我市通过完善幼儿园级类管理和强化园本教研活动,引导和推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尝试逐渐将全市幼儿园纳入级类管理,持续开展示范幼儿园的评审工作。积极推进园本教研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园所教科研水平,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均衡化成效渐显。组织实施了初中建设和小学规范化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工程、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全力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工程,投入157.5亿元,全市初中学校和近半数小学已达到新颁办学条件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工程,每年新增教育经费的70%用于农村教育,在山区新建、改建123所寄宿制中小学。山区小学由500所合并为357所。在11个郊区县建设了24所名校分校,总投资13.6亿元。投入20亿元加强信息化建设,农村中学实现“班班通”,学生平均10人一台计算机,教师每人一台计算机;实施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通过“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农村教师10000名,“春风化雨行动计划”培训城区薄弱学校教师5000名。选派5000多名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全职任教。在城区优质学校建立40多个研修工作站,已接受1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站研修。

  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环境显著改善。截止2010年10月,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共有43.3万人,其中70%在公办中小学就读。随迁子女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选先方面,与本市学生同等对待。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全部免除了杂费和课本费。2004年以来,市级财政已投入近6亿元,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素质教育实现新突破。以高中新课改等课程改革为抓手,通过设立专项、区域推进、专家引领、全程监控,初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首都特色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力求使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不断增强

  资源统筹不断加强。2009年,组建了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和昌平职教集团,积极促进了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了6所国家级(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6所市级高职示范校(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骨干队伍。

  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状况,继续调整职业学校专业结构。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职教课程。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和“技能+基础”成人中等学历教育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推进高职产学结合和“双证书”教育试点。实施北京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

  四、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资源统筹力度持续加大。进一步统筹在京中央院校和地方院校资源。继续推进良乡、沙河高教园区建设。继续推进学院路、中关村地区教学共同体建设,相关学校互开选修课程、跨校辅修专业。

  学科与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点突出特色专业、新办专业与培养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及专业;进一步优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急需的金融、贸易、法律等学科专业人才。

  不断创新高校共建模式。大力推动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的合作共建,引导和支持22所高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启动56所高校与56所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高等学校与远郊区县的对口支援工作。召开首届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不断推动以北京为中心,面向京津冀、辐射环渤海地区的高等教育战略发展联盟建设。

  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十一五”期间,在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93%以上,2010年全员初次就业率达到95.9%),为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不断提高。北京高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校科技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之路。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益不断提高。高校推动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参与政府决策的作用持续增强。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国庆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中,北京高校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09年底,北京地区高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884项,总金额7.74亿元。北京的24家大学科技园中,有13家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五、学习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学习资源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积极促进体育设施硬件达标的学校向社会开放,目前40%的中小学体育场馆以不同方式向社会开放;同时部分学校的图书馆等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向社会开放。建立了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为市民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服务。

  市民终身学习积极性日益提高。大力开展 “国子监大讲堂”、 “首都市民大讲堂”、“益民书屋”等一系列活动,打造“首都市民学习品牌”。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依托部分社区学院,开展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试验。

  六、民族教育逐渐办出特色

  我市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在政策和投入上不断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推进民族学校信息化建设;二是不断提高民族学校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四是发挥北京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面向西部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认真办好内地西藏班(校)和内地新疆高中班。2009年,我市少数民族学校在校生已达1718人。

  七、特殊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政策倾斜和统筹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保障体系,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学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通过扶残助学送教上门等方式满足因重度残疾无法上学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给特教学校教师增设每人每月300元的岗位津贴,将特殊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由2200元提高到4500元。大力推进残疾幼儿随班就读工作,有5644名残疾学生在1109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

  八、教育开放逐步扩大

  目前,我市有81家院校接收外国留学生学习。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已近8万人次,来自183个国家,其中学历生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30%。“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已投入1.9亿元,使近1万5千名优秀外国留学生受益。

  “十一五”期间,通过成功举办国际教育博览会、在境外举办教育展、兴办境外汉语培训机构和鼓励有资源优势的学校到境外办学等途径,积极搭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首都高校和中学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承办的孔子学院(学堂)数达到102个,北京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正在不断扩大。

  总体而言,“十一五”时期,首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教育公平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持续提升,教育投入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整体协调性逐步增强。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