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市委市政府关心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4日 14:19   新浪教育

  科学发展  教育优先

  ——市委市政府关心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纪实

  今天,注定将在首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教育工作会议的隆重召开,为未来十年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勾画蓝图。

  这将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是市委市政府践行的准则。一道道批示,一份份文件……字里行间,记录着首都教育的发展;一笔笔投入,一个个账本……换来的是首都教育领跑全国的出色成绩单。

  我们有信心期待,未来十年,首都教育的蓝图将是一幅让首都人民更加满意的图画。

  孩子上学,政府买单

  2006年9月1日,全市近30万农村娃收到了一份珍贵的“新学年礼物”——“上学不用再交学杂费”了。城市低保家庭和残疾学生每人每年还可获得300元助学补助。一年后,城八区所有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40万名中小学生也不再交学杂费了。

  2010年9月1日,伴随着城区义务教育教科书费全部免除,本市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170多万中小学生上学由政府全额买单。

  同在一片蓝天下,京城里的家庭贫困学生、进城务工子女和特殊儿童也和同龄人一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04年以来,为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市级财政已投入近6亿元。2007年,25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免交借读费到公办学校就读,占全部来京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63%。截至2010年10月,义务教育阶段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已飚升至43.3万人,其中70%在公办中小学就读。随迁子女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选先方面,已享“同城待遇”。

  此外,本市还将特殊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由2200元提高到4500元,通过扶残助学、送教、随班就读等方式,使残疾学生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

  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2006年9月1日,房山区7个深山区乡镇的9所中学的2600多名学生,“出山进城”,从以前连任课教师都凑不齐的山村学校,搬进了房山、良乡新城地区的4所千人规模寄宿制学校读书,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城市优质教育。“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是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房山区、门头沟区教委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本市62%的面积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全市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0个远郊区县共有中小学1129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56%;在校生48.8万,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48%。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首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这一点,市委市政府早在2004年就已经看到。2004年,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医务室;2005年,为500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体育器材;2006年,为600所农村中小学配备音乐、美术教学设备,推进农村地区素质教育;2007年,为农村中小学改造旱厕……

  “十一五”期间,本市每年新增教育经费的70%都用于农村教育,在11个郊区县建设了24所名校分校,总投资13.6亿元,投入20亿元加强信息化建设,使电脑不再是农村中学的稀罕物。

  让孩子上好学

  2004年以前,人们常用“铜头、铁脚、豆腐腰”形容北京的高中、小学和初中。

  改变从2005年开始。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投入1亿元,实施“初中建设工程”,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以解决由初中教育发展不均衡而引发的教育选择和教育公平问题。“初中建设工程”也给全市所有初中校点燃了发展的助推器。全市初中校不仅拥有市级财政每年上亿元的投入,同时还获得北师大、首师大的智力支持。

  2007年,全市又启动小学规范化工程。2010年,小学规范化工程与中小学校抗震加固改造工程并轨实施。

  目前,全市初中校和近半数小学在专用教室、音体美教室以及实验室、图书馆藏书等主要项目上已达到新颁办学条件标准,市政府为此已投入157.5亿元。2012年,伴随着全市上千所小学硬件设施基本达标,本市义务教育将实现硬件的基本均衡,为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市委市政府同样关心孩子们的课外生活,“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时间10天至20天”、“假期不补课”、“学生减负”……都以法规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2007年4月初,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首份综合研究报告《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中,在“基础教育”这一评价指标中,北京成为全国城市中唯一达到“优秀”等级的城市。这表明,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重视基础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十一五”期间,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帮助北京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村官、社会工作者、科研助理、继续求学、创业……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3%以上。2010年,全员初次就业率达到95.9%,为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此外,本市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益不断提高,高校推动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参与政府决策的作用持续增强。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中,北京高校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北京的24家大学科技园中,有13家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北京还成为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最向往的城市。目前,本市外国留学生规模已达8万人次,来自183个国家,其中学历生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30%。首都高校和中学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承办的孔子学院(学堂)数达到102个,北京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正在不断扩大。

  建设学习之都

  市民不出家门,轻点鼠标,就可以聆听院士讲课,分享高校的精品课程、图书馆资源;出了家门,不仅能参加“国子监大讲堂”、 “首都市民大讲堂”、“益民书屋”等活动,还能到家附近的中小学体育场馆健身运动;想学一门手艺,也可以到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办的培训班进行学习……

  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目前,40%的中小学体育场馆、部分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已向社会开放,同时还建立了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为市民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服务。

  此外,通过“三教统筹”、“一村一名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推广”以及“红色1+1”等多项措施,无论是门头沟的山区里,还是平谷的果树边,首都教育资源已经辐射到京郊的田间地头。

  科学谋划首都教育发展蓝图

  科学制定《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与未来角度对本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进行战略决策和谋划的行为。

  为了确保《纲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能够对本市未来教育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和科学决策,首先建立了《纲要》工作组织体系,同时,聘请教育界、相关行业、产业等方面的行政领导、专家学者等成立咨询小组,按照“行政领导、科研支撑、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定涉及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10个重要专题并开展调研。坚持“边起草,边研讨”的原则,在《纲要》编制期间,先后组织召开50余次专题研讨会和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大中小学校长、行业、企业用人部门和教师、家长及学生代表对于规划纲要中重点研究问题的意见。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北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对纲要文稿再次进行了充实和完善。2011年1月31日,市委常委会做出决议正式同意《纲要》颁布实施。

  《纲要》作为引领北京市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实施必将不断促进首都教育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

  回望过去的六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2004年定下的种种目标,或提前、或超额,均已圆满完成。

  今天,未来十年首都教育的战略目标将最终确定。展开这幅宏伟的蓝图,到2020年,首都将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优势的现代化国家城市行列。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