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无锡女孩张旖天凭借一篇颇具批判性的《我们执笔的意义》,在第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中夺冠。媒体对此竞相报道的热潮尚未平息,时隔半年,张旖天在2011年1月又以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无论是作文比赛评委,还是读过张旖天文章的师长,对她的作品都有一个共识:“张旖天的文章胜在思想深度,而非文笔”。
这个女生爱自由,甚至有些散漫
日前,记者在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高三(9)班见到了张旖天。剪着短发、戴着圆圆的大框架眼镜、一身日系打扮的她很是符合当下流行的“森女”形象,张旖天笑着说,自己倒确实很喜欢所谓“森林系女孩”的生活态度:简单、自然、享受当下。
一聊起写作,眼前这个貌似稚气未脱的90后女孩内在的成熟即刻显现:“写文章最重要是思想,其他都是花架子,随便怎么搭。”张旖天告诉记者。她不待见郭敬明这类作家的书:“很多写青春文学的,虽然文笔好,但是没内容,只是无病呻吟的表达某种情绪,我不喜欢。”
从初中开始她就抛弃风靡校园的青春文学,改看严肃的文学作品,阅读让眼前这个小姑娘有着比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智。而朴实简练却又富含哲理,是张旖天最喜欢、也是一直在模仿的文笔风格。
中考前夕,学业压力让张旖天异常焦虑。史铁生讲述绝望的人需求希望的《我与地坛》启发了她,于是她每天都手抄《我与地坛》,抄了厚厚一本之后,整个人身心也就平静下来了。
史铁生成了她最欣赏的作家。甚至她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轶磊都说:“张旖天现在的文笔越来越像史铁生了,文笔很平实,粗看文章觉得普通,但细细一品味就觉得很有味道。”
张轶磊这样评价张旖天其人:较之于同龄人,她更有想法和主见,老师、家长想要改变她的想法都不是件简单的事,“这个女生爱自由,有时候甚至都有些散漫。”
张旖天的同窗好友高瑛提起她就笑了:“她不是那种典型好学生,因为她特能折腾,也挺情绪化的。”张旖天则补充:“通过折腾让自己成熟。”同时她也坦率承认:“我确实有很多怪脾气,跟其他同学不一样。”
的确,张旖天有着不同于大多数90后的爱好。比如说阅读方面,她爱看两类书,一是纯文学类,二是器物类。
胶片摄影是她的另外一个爱好。自从在箱底翻出爷爷的老式海鸥相机,张旖天就不时带着它出去转悠,而最常去的拍摄地点竟然是菜市场。这个女孩对摄影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菜市场是嘈杂人群最生活化的一面。其实摄影和文学是相通的,都是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
文科才女差点与保送无缘
张旖天爱思考的习惯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小开始的家庭教育。
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张旖天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张纯左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自上世纪60年代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已经工作了整整51年。
“爷爷是搞教育的,我敬重他,也愿意听他的话”,张旖天说,放学回家后爷爷并不会给她“开小灶”补课,反倒是经常和她聊天。通过祖孙俩每天谈心的方式,张纯左潜移默化中成了孙女在文学路上的启蒙老师。
去年暑假张旖天在“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中夺冠,欣喜过后,张纯左很快又陷入了惆怅。孩子很快要升高三,高考在即。而此时,高考才是最现实的问题。
2011年高校招生启动后,带着张旖天的有关材料,张纯左奔走几所国内知名高校,为孙女争取“保送”或者“破格”录取资格。让他失望的是,这些高校的答复无一例外都是拒绝。拒绝理由大多是理科才有保送生,而文科没有,这让搞教育的张纯左不能理解:“我的孩子不是‘怪才’、‘偏才’,她的功课比较全面,写作文又有特长。难道国家只给理科生提供平台,文科生就没有任何机会吗?”
幸运的是,几个月后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给了张旖天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所有一等奖得主一样,张旖天得到了一个自主招生名额。这个张纯左奔走多所高校都没有争取到的资格,终于在一次全国作文大赛中实现了。张旖天选择了心仪的厦门大学,只要高考成绩达到一本分数线,她就可以如愿进入厦门大学,读自己喜欢的宝石鉴定专业了。
多少缺少机遇的“张旖天”被埋没
语文老师张轶磊有些担忧:这个被盛赞“文章有思想”的学生,在考试作文中时常得低分。
张轶磊说:“她的文章很有味道。比起其他学生,文章的视野比较广阔,人生态度比较成熟。”但是,高考作文要求非常规范,而“张旖天的文章需要反复看、仔细品,高考阅卷时间上肯定不允许这样。”
张旖天很清醒地认识到高考作文与平常写作的不同:“我不认同高考作文,但是不会作无谓的抵抗。我可以按照它的要求写作文,但是心里保留自己的原则。”
而作为老师的张轶磊倒是有着实在的困惑。从教10年,他发现现在的语文高考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早前的语文考试只讲究知识,后来知识和能力并举,发展到现在似乎只重视纯粹的能力了。而现在的学生欠缺的恰恰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啊。”张轶磊回忆,2001年他刚参加工作时,语文高考有20个选择题,而今年只有5个选择题了。
困扰张轶磊的另一个问题是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之间的差距要怎么弥合。他所带的班级进入高三冲刺期,上课自然要全力为应试作准备,这让课堂气氛多少有些压抑。张轶磊很自信地告诉记者,学生听他高一、高二的语文课,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高三,学生已经不怎么喜欢语文了。
这位有1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其实,我教过的学生像张旖天这样有才华的还有很多,甚至比她更厉害,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她那样的机遇。”
在某种程度上,张旖天是幸运的:“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让名不见经传的她获得媒体关注,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给成绩并不拔尖的她一个自主招生名额。否则,她或许还在为挤高考独木桥而苦苦挣扎。但是,媒体看不到的是,还有多少个缺少机遇的“张旖天”正在渐渐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