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岩画之父”--陈兆复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 15:03   新浪教育

  陈兆复,男,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199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微博)创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任岩画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2000年以后创建“陈兆复岩画网”,该网站代表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的网页,正式进入国际岩画组织工作网站。著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美术分支主编)、《中国岩画发现史》、《原始艺术史》(与邢琏合著)、《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以及外文著作《中国史前的岩画》(德文)、《中国岩画考察记》(英文)、《岩画研究手册》(与世界各国岩画学家合著、英文)等。

  岩画之缘,从绘画到岩画的转身

  1933年,浙江瑞安锦湖里迎来了一个小生命,这个孩子的父亲陈谧用《易经》中“由剥而复”之意,为其取名兆复。可能是一直接受国学家教的关系,小时候他放学回家总是埋头作画,这为1950年他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打下了基础。1959年美院毕业后,陈兆复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任教,从事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事业。研究少数民族美术史需要他接触文物考古、民族画报、地方文艺刊物等,他就是这样从书本上“接触”到岩画作品的。“那时,我是从美术角度介入的,觉得它纯朴、远古、生动,给人很强的震撼,比我们在一般的画室、展厅里看到的画类更令人震撼。这些画在或刻在岩石上的图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属于史前文化,是早期的人类自我表述的创造性形式,它是一部记录在岩石上的人类历史。”

  就这样,陈兆复开始了从绘画教学到岩画关注的悄然转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它们都好像是画,但两者的差别很大,导致我的转变有很大的难度。”陈兆复说的难度显然来自当时的中国岩画研究处于一片空白这样的事实。同时,岩画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在他的研究视野中时,需要从考古、民族、宗教、美术等多学科进入。当时发现的中国岩画资料大多集中在北方的草原、戈壁、荒野中,而陈兆复出生在江南水乡,在杭州读书7年后,就进入中央民族学院任教,猛地接触到这些“乡野味”的东西,他又怎么适应呢?他想到了美术创作中的田野写生,便以写生的方式开始走进一些北方民族地区。“那是上世纪60年代前期,我去的一些地方的民族特点浓厚,文化遗存保护得也很好,能看到保存完整的岩画作品。”随后的岁月里,他开始了自己的岩画研究,从1979年在《民族学研究》上发表《中国少数民族岩画》开始,他的岩画研究论文逐渐出现在一些国家级刊物上。

  岩画之旅,“抗议信”后的两万里路云和月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岩画委员会。然而,当时国际范围内的岩画研究中,有关中国的岩画却是一片空白。1984年的一天,陈兆复的妻子邢琏在图书馆翻阅资料,突然发现美国《考古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撰写的关于世界岩画研究的文章,并附着一幅世界岩画分布图。在这幅图上,中国是个岩画盲区。这一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写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有关世界岩画研究的报告里,对中国的岩画情况也只字未提。

  这一事实刺激了陈兆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伤害民族自尊心的问题,更是一个学者对一门新兴学科尊严的维护。他在“一种心受伤的”状态下当即给阿纳蒂写信。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陈先生依然记忆犹新:“1982年我前往意大利专门进修岩画学方面的知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通过这些官员了解到阿纳蒂的地址。当时我50多岁了,上学时学的是俄语,英语没接触过,这就需要我从ABC学起。到1986年我就直接用英语写了那封信寄给他,告诉他中国不仅有岩画,而且分布很广。我感到我有必要这样做。他收到信后很快回信了,说我写了一封充满愤怒的信,但让他感到欣慰,因为一个东方大国的岩画空白遗憾要被弥补了,我们也就此开始了交往,这种充满愉快和真诚的交往一直持续到现在。”1991年10月5日,在银川召开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画会议上,专程赶来参加会议的阿纳蒂在他的贺词中这样陈述这个事实:“1986年4月,我接到一封忿忿不平的来自中国的信,写信人是谁?噢,他就是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陈兆复先生。陈先生告诉我:事实上,最近30年来,中国岩画地点有100多处,但这些却很少为国际学者所知晓。”

  1985年,陈兆复和同事申请了一个科研项目,开始探访全国的岩画点,从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盟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岩画之旅: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云南、福建……一路走来竟然是两万多公里,中国境内的岩画主要分布点逐一走进了他的研究视线。这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这些考察在陈兆复的生命历程中刻下了最为艰辛、最为难忘的记忆。当时,很多省份都开始研究岩画,但没有站在全国高度来研究,各省区之间的研究也各自为阵,国外研究的信息更是无法抵达国内。陈兆复的这次岩画之旅就是站在全国岩画考察高度的,这也成为后来他和国外岩画研究接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3年,陈兆复在中央民族大学创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这一学术机构,任岩画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开始引领中国岩画研究。

  岩画之誉,走向国际的搭桥者

  中国岩画走向海外,陈兆复完全扮演了桥梁的角色。行走万里路考察岩画的同时,他阅读和研究了数百万字的中国古、现代文献资料,广收博采,梳理成书。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证明了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岩画遗产。他的《中国岩画发现史》就纠正和澄清了国际学术界“中国没有岩画”的错误认识,填补了世界岩画史的空白。阿纳蒂教授热情地赞扬这本书“除了对中国的历史有着重要贡献外,将开辟远东史前艺术研究的新道路”。该书很快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并被推荐为研究世界岩画的24本著作之一。从此,中国开始了对史前岩画的系统研究,中国岩画也成为世界岩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晚期,中国岩年由他发起画学界的学者用英文写作并在海外出书的就他一人,而他于1997年和夫人邢琏合著出版的《原始艺术史》,更是成为国内研究原始艺术的破冰之作。

  岩画之情,对岩画学学科的突出贡献

  陈兆复在岩画学这门学科的基础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最早对中国岩画从全国角度进行整体思考与系统研究的学者;他是最早将中国岩画推向国际,同时又最早向中国介绍国外岩画研究的学者。1993年由他发起并创建的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岩画的学术机构,同时传见了中国岩画学会,积极促成了国际岩画届与中国岩画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他最先把岩画学引入大学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中于1995年最早招收岩画学硕士生,2005年又招收了博士生。

  陈兆复对学术界产生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岩画研究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他非常重视岩画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反复强调它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古文字学、民族学、民族史学以及艺术史学(尤其是原始艺术史学)有着各种交叉与关联,是一个充满了原始想象力、创造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拥有极其广阔的研究空间的学科领域。

  (资料来源:中广网宁夏分网、北京高等教育丛书:《走进中央民族大学》)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校庆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