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中国古代史大师徐宗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 15:19   新浪教育

  一   徐宗元生平简介

  徐宗元(1918一1970),字尊六,山东省寿光县人。1940年考入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944年秋毕业后,免试入中国大学研究院史学部为研究生。同时应聘任本校文学系、史学系的甲骨文课和中国通史课,兼任天津《民国日报》副主编、《北平时报》副刊编辑。1946年获硕士学位。任中法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天津河北省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1947年住回中国大学任教授,1950年去福州任福建协和大学历史系代理主任、史地专修科主任。

  1956年调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代理中国史教研室主任。徐宗元所讲授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史研究》、《文字学》、《目录学》、《中国 古代史》、《中国文学史》、《古器物学》、《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资治通鉴》、《史通》等。

  此外,徐宗元曾为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勘订《古今本竹书纪年合校》,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师范学院、厦门大学、南洋师范学院作过学术讲演。曾受命研究中印、中苏边境问题整理历史地理资料。徐宗元一生著述宏富,有《逸周书正义》、《小尔雅正疏》、  《尹文子校注》、《韩诗外传校注》、《帝王世纪辑存》、《春秋后语辑存》、《尊六室甲骨文字》、《左史考》、《榕城杂著》、《尊六室杂文》等多种,此外,徐宗元曾为翦伯赞、齐思和等主编的《中国历史年表》起草殷商和西周部分的初稿,而其遗著残编待整理出版者尚有多种。

  徐宗元1956年来到央民族大学后直至去世,对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例如陈连开,李清河,索文清等等,为此,笔者采访了徐宗元的学生陈连开和其长子徐庭栋。

  二   师生篇:学生眼中的老师

  陈连开,中国民族史专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现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汉民族研究会副会长等职。陈连开1961年 7月由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己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历史地理(人文)、东北历史地理(人文)、中国民族关系概论、中华民族形成史、史料学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

  在采访陈连开时,陈连开和徐宗元深厚的师生之情溢于言表,对老师的教导和逸事依然记忆忧新。采访一开始,陈连开就很激动,对老师的英年早逝悲痛不己: "徐先生只活了53岁 ,但是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师恩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1)出身富贵,少年得志

  徐先生1918年生,老家是山东的,家里条件比较好,是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好学,1946年的时候他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当时本科他学的是经济,但是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当时他上学的时候,老师齐思和教授上历史课被一个问题难住了,他举手说: “老师,这个问题我知道”,最后把问题阐述的清清楚楚,齐思和教授对这个外专业的学生顿时产生佩服之情,非常器重他。齐思和教授当时是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后来的北大历史系教授。齐思和教授后来收徐先生为弟子,并且经常邀请徐先生到家里研究问题,做学术,在家里吃饭,和一家人一样。1943徐先生硕士入学考试的时候,学校决定免试录取他,当时徐先生喜出望外,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可以得到如此大的荣誉。

  徐先生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学校讲课,当时他讲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史,并且研究甲骨文和金文。当时的学生就有陈连开,李清河,王恒杰等人。徐先生家里收藏了很多甲骨片和青铜器,无论历史所出再高的价钱,他也不肯卖掉。

  (2)投身史学,著书育人

  徐先生年轻的时候喜欢文艺,曾经在苏州艺术专科学校念书,40年代的时候认识了他的妻子,后来由于他父亲不喜欢,他们夫妻来到了北京。

  徐先生的国学功底非常深厚 ,他在中国大学读书的时候,导师是翁独键先生,翁先生是研究蒙古史的权威,当时徐先生就做了助教。按照那时中国大学的规定,副教授上基础课,讲师讲主题,助教不上课,但是徐先生已经给学生上课,当时还有历史所和蒙古所的夏鼐,苏永奇和蒋汉波,而且徐先生的工资很高,他领衔讲课,只讲导论。

  1948年的时候,徐先生30岁左右,他已经发表了很多文章。但是后来到文革开始,徐先生的才能就被埋没,很多稿子和甲骨片都被迫卖掉了,今天仍然有很多单片传世。

  总结起来徐先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大学毕业的时候必须背书,会讲学过的历史学内容。他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自已讲课,让陈连开先生、李清河先生等学生4—6人一组,准备一个礼拜,并且他要评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教学相长,课程学习很快,例如中国古代史学史一门课,学生收获非常大,另外也训练了学生的讲课技巧。

  徐先生对史学的另外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实际拓本,徐先生辨认这些字一年多,大多八九不离十,都没有错过。而且徐先生为人很幽默,深得学生的喜爱。徐宗元经常和学生讲一些笑话,来让学生灵活记住历史事实,寓教于乐。

  (3)英年早逝,桃李芬芳

  1970年发生的事让陈连开先生永远难忘。他还记得3月 5日晚上 18点,徐先生由于工作努力和兴奋,突然脑溢血,被送进北京积水潭医院,就在那年徐先生离他而去。

  最后陈连开先生说:"没有同行专家高度评价的教授不是好教授,没有自己独创理论的教授不是好教授,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的教授不是好教授,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先生确实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大师。"

  三   父子篇:儿子眼中的父亲

  徐庭栋,徐宗元的长子。1944 年 1月出生,山东寿光人。1968  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物理专业。1998年被选为纽约科学院成员。现任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硕士学位。1990 年—1993年曾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和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作为访问教授在德国 Max —  Planck Institutin Strttgart金属研究所和英国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从事材料科学万面的合作研究。被美国著名的 MARQUIS Who'swho国际传记公司选入《世界名人录(Who'sWho,in the World)从 1999年至2007年的所有8个修订版。“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0年至2007年的所有四个修订版。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选入《20世纪 2000个杰出学者》一书(2000 Outstanding  Scholars of the 20th Century ),2000年出版。

  在北京的钢铁研究总院笔者有幸采访到了徐庭栋,他的办公室还有两位男研究生,平时他的工作很忙。徐庭栋非常平易近人,一听说是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就特别热情,他说:"我和民族大学,我们家人和 民族大学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采访当天他兴奋地聊了一个多小时,听完后,笔者对徐宗元有了更加深厚的祟敬之情。

  (1)言传身教,儿女成材

  徐庭栋说自己虽然是学物理学,但是由于父亲的影响,对史学界非常熟悉。在他出生的年代,国家迫切需要理工类的建设和研究人才,所以父母亲让两兄弟学理,只有姐姐在北大读古典文献专业。徐教授说父亲在年轻的时候非常聪明,少年得志。二十七八就是副教授了。最早在中国大学时,校长何其固就免试让他的父亲读硕士。开始他父亲的导师是翁独键先生,后来他父亲又师从齐思和教授。齐教授是当时中国三个哈佛大学博士之一,与胡适齐名。

  徐先生师从齐教授后,就翻译了《世界通史》,基本上师生每周见一次,而且都是去齐教授家里,在当时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40年代的时候,郭沫若先生研究龙根甲骨文,基本上把一些简单容易的字都辨认完了,后来他父亲在这个基础上也研究甲骨文,辨认出了三个特别难的甲骨文字,在当时很不容易。他父亲上大学的时候就己经是助教,带了很多学生,比如李清河,王恒杰,贾敬颜等,王恒杰后来对南海史研究很有成就,对我国南海的领土之争做出了很大贡献,证明从古代开始,南海就是中国国土。

  1992年 5月 13日 8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从事边疆考古研究的土恒杰教授,搭乘渔轮,从海南省琼海县潭门港出发,自费前往南沙群岛考古。为了去南沙考古,王恒杰妻子张雪惠把当时家中仅有的820元钱全部交给了他。王恒杰历尽千辛万苦到南沙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以大量的珍贵文物论证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将中国拥有的南沙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1000年。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北京各大媒体对他的事迹都做了重点报道。著名作家冰心为他题写了“你们的工作是极其艰苦而重要的,你们的前途无量"的赞词。1995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记者专访了王恒杰教授,他独臂闯南沙考古,论证南沙主权的科研成果和事迹,传遍了全球,鼓舞着全世界的中国人和华人华侨。

  他父亲对学生非常好,经常带学生到家里做研究,在困难时期,全家人吃的最好的就是干菜,有时候学生来了,他父亲自已都舍不得吃,把唯一的干菜留给学生,自己家里人却饿着肚子。

  1946年他父亲任中法大学和天津女子学院的教授,每个星期都只能坐洋车,就是当时的人力车去两个学校给学生上课,火车很少,他父亲为了给学生上好课,非常劳累,奔波在不同的学校。 

  1950年他父亲调到协和大学 (福州师范大学前身)任教,一个人在福州住了5年,一年才能回北京一次和家人团聚。徐庭栋还记得那时自己送父亲去火车站的情景。那时候,徐教授和母亲,姐姐和弟弟住在北京宣武区菜市口的丞相胡同的保安寺街,那里有康有为的故居。

  (2)结缘民大,奉献一生

  1956年翁独键先生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社科院民族所所长兼民族大学历史系主任,9月翁先生请他父亲到民族大学任教,于是一家随父亲搬到民族大学的平房教师宿舍。那时民族大学的家属院里还有个小山,从小山上就可以看到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主楼。这是徐庭栋和父亲在一起的宝贵时光,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后来徐庭栋到陶然亭的北京15中学住校读书,高中又在北京市101市中学住校,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他父亲以自己的行为教给儿子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学会坐冷板凳,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

  解放初期历史学界出现研究空洞的纯历史史学理论热潮,但是他父亲没有盲目跟从,继续研究自己的史料学和甲骨文因此受到冷遇,尤其是到后来的 "文革"期间,更是受到严重的迫害。

  徐宗元当时住在乙种17号平房,继续从事自己进行了十几年的著作:《逸周书正义》。这是一本用文言文解释文言文的著作,记载了周朝以外的帝王史料,这些史料自宋朝以后原版已经全部丢失,徐先生就是根据现存的《十三经》里记载的一些当时的史料碎片来恢复这本书的历史原貌。

  这是一部给史学专家看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尤其是其中的第 8章难度非常大,徐先生在文革期间,白天到地里劳动,晚上回来偷偷的在家里用毛笔在宣纸上继续写稿子。由于是一楼,父亲害怕别人看见后告密,只好让徐教授把窗户用报纸糊起来,但是后来发现不行,一次次换东西遮盖窗户的玻璃,最后竟然把家里的毯子和被子都用上了。

  在炎热的夏天,徐先生不顾满身的汗水,在火炉般的房子里进行写作,有时候大儿子也去帮忙,对父亲心疼的不得了,但是也没有办法。

  (3)天妒英才,子承父志

  说到这里,徐庭栋教授感慨地说:这是一个悲剧,也是他父亲的一个末了的心愿。这部书的原稿还在他姐姐家里,他至今都在抱怨学习古典文献的姐姐为什么不能帮父亲完成未了的事业。

  尤其是 1980年国家花大力气整理古籍,投资 1亿元,计划在 1985年前把这些古籍整理出版,他父亲的这本书虽然列入了名单,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没有正式出版。父亲的一些学生和朋友现在年纪也大了,对编辑这本书无能为力。

  谈到最后,徐教授对父亲的一生还是非常敬佩,也非常满意,因为他和父亲的学生都是好朋友,都亲如一家人,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是经常沟通,尤其是他母亲去世时,父亲所有的学生全部来悼念,不管他们的地位和成就有多么高。他们全家人和父亲的这些学生和朋友都过得很幸福,这是最重要的。他现在也在继续父亲的事业,教书育人,做父亲做过的伟大事业。

  采访完陈教授和徐教授,我深深休会到中央民族大学(微博)的学者和教授的风采,我相信不论多少年后,这都将是我们伟大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校庆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