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成志:中国文化人类学领域的开创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 15:25   新浪教育

  常鑫

  杨成志先生(1902一1991)是中国现代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其一生致力于民族学、人类学以及民俗学的研究之中,为中国文化人类学做出不朽的贡献。

  杨成志生于广东海丰,1923一1927年就读于岭南大学历史系,后加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8年远赴云南,对凉山彝族的社会与文化展开了长达一年的调查,开中国学者西南民族调查之先河。1932年公费留学(微博)法国,先就读于巴黎人类学院,随后转读于巴黎大学,1935年以《罗罗文字与经典》或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山大学(微博)研究院教授,为华南地区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堪称一代宗师。

  1949年后,杨成志调往北京,任职于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1952年任中央民族大学(微博)教授,1978年,与人共同发表《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积极参与与筹办中国民俗学会,是中国民俗学科最主要的鼓吹者与推动者之一。

  杨成志的主要著述有《云南民族调查报吉》、《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人类科学论集》、《广东的人民与文化》、《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等;译著有 《民俗学问趣格》、《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

  青年求知经历 播种勇往直前性格

  1902年5月1日,杨成志诞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汕尾镇盐町村的一个贫困海员家庭。乳名"浩",宇"有竟"。真名与字取义于中国古代格言"有志者事竟成"。杨成志自幼熟读 《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9岁时,跟父亲扒船到了广州。17岁时,考入县立中学。时"五四爆发,彭湃在海丰响应,杨成志触动很大。盐町原是海边渔村,后来成为海盐集散地,村民以盐业为生。杨父经营有方,与社会贤达交往甚密。杨成志读了一个学期,便被父亲托人转学到佛山镇华英中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1913年出英国卫理公会派创办,教育水平高于海丰中学。杨成志在此学习外文和数理化知识,接触西方文化,形成人生信念。

  青少年时代的杨成志是在刻苦奋斗中求学进取的。1923年春,杨成志考入岭南大学(校址即今中山大学)历史系。这是美国基督教教会办的一所大学,良好的英语教育和学习环境,进一步影响着他的人生兴趣。在岭南大学读书期间,杨成志同时兼任岭南附中的历史教员和附属华侨中学的中文教员,以半教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当时地处大革命时代中心广州的岭南大学曾经汇聚了南方许多热血青年,著名的如洗星海等。在反帝爱国的思想影响下,学生出版了《宁死》专刊,赶走了外籍牧师监督,从美国教会手中收回教育主权,宣布中国人钟荣光为校长,并创办了许多激进的文化刊物,如《南大青年》、《南大思潮》和《南风》等,杨先生在其中工作,任过主编,为创建中国新文化而呐喊。

  1925年,孙中山先生最后离开广州北上,临行前在岭南大学演讲《青年当立大志》。杨成志亲玲孙中山先生教诲,并速记全文在《南大青年》上刊载。同年,杨先生又在何香凝任所长的"妇女讲月所"兼讲"新闻学"课程。在校读书期间,杨先生还撰写了《毋忘台湾》等小册子,呼吁早日收复1895年被日本侵占的祖国神圣领土台湾,该书由郭沫若作序。甘乃光题写书名,于1926年出版。大革命时代的熏陶,使青年杨成志养成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性格。

  滇川调查之行 彰显科学探险精神

  1928年夏,杨先生结束南大学业,到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工作。在傅斯年、顾颉刚倡导"到民间去"的口号下,积极参与组织《中国民俗学会》的工作,举办民俗学讲习班、民俗文物陈列室等,并参加创办《西南民族研究专号》、《民间文艺》、《民俗》周刊等杂志,担任编辑及撰稿工作。在此期间,杨先生翻译的英国班妮女士《民俗学问题格》出版。这一系列的学术活动,都是为深入民间,发掘民族文化的源泉,创建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准备。

  1928年夏天至1930年,受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和中山大学联合派遣,杨先生和容肇祖、俄人史禄国教授天妇一行四人,在云南进行民族学调查。他们从广州出发,经香港、越南河内,转经滇越铁路到达昆明。容先生在昆明购买了不少《云南丛书》先期回粤,杨成志先生和史禄国教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昆明地区的一些学生、士兵和监狱犯人做了体制人类学的测量;访问了当地学者和外籍传教士;查阅云南史志文献,初步了解了云南省和西南地区的民族情况,并选定异常艰险的川滇交界的凉山彝族作为调查对象。史氏不敢冒然前往而回粤,剩下时年26岁的杨先生独自执行调查任务。"我当时所觉得的,有两种背驰情感:一以为调查民族是我国新辟的学田,播种的人,安能任它荒废?一以为土匪遍野和山谷崎岖的滇道,孤行独往恐易陷于危险!结果,我的勇敢的心战胜了畏惧,于是乎,这种调查的重大担子遂由我个人独挑。"

  青年时代的杨先生怀着一腔求知的热血,携带上当时省政府主席龙云的介绍信,于9月1日向滇东北进发,经大板桥、杨林、羊街、功山、钢厂、瘌头坡、鹧鸡、东川等地,抵达金沙江畔的巧家县城,历时半月。巧家县长力劝他放弃此行。实因为这一带高山激流、交通险阻,且匪盗众多,尤其是旧时凉山的奴隶主常掠汉人为奴,安全得不到保障。但是,杨先生得决心己下,认为外国人探险南北极尚能做得到,而凉山就在我国境内,眼下只隔一江之遥,山顶上彝民的茅屋己隐约可见,为什么不能去探险一下?他在熟悉彝情人士的帮助下,沿着金沙江步行了3天至大田坝,乘一条小木舟,惊恐方状地越过汹涌湍急的江水,到达凉山脚下一个叫六城坝的县佐驻地,因连日来旅途劳累而病倒。到了晚上,"所闻的只有闷裂心脾的山风声和江流声相奏和,狗吠声和枪声相互相应,令我的灵魂加入地魂,令我的身体如坐针毡,自悔何苦到此凶山恶水的惨境",但想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觉从悲苦中兴奋起来"。在民族关系颇为隔阂的年代,附近彝村听说省府派来专员,于翌日黄昏结集了约40多名的武装,攻击县佐驻地,只有5个人的县佐衙门抵挡了一阵,后有汉人团兵来援,方才退去。

  这期间,杨先生结识了几位当地会操汉语的彝民朋友,诚恳地向他们求教学习彝语,又通过观察当地三日一市的黄草坪"赶场"贸易活动,使得他和当地人之间有一个互助观察接触了解的熟悉过程。后经联络交际,才获得彝民中有声望的酋长禄呻押的准许进入凉山调查。是年10月,他由彝民友人带路,携礼物拜访了禄呷呷,禄酋长宰牛置酒款待于他。他尊重彝家的风俗习惯,不断克服异文化的困扰,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结下了友谊,从而比较顺利地展开田野调查。

  在凉山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先后经过了200多个彝村,行程约500余公里,了解和搜索到不少20年代末彝民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习俗和彝文宗教经卷。他深感彝民的豪爽质朴、热情好客,重情感亦重友谊,非外间所传的"野蛮"。他重视民族的教育,经他建议,在诸路磨开和斯古开办了两间小学,聘请了两位汉人(师爷)任教。在结束调查离开凉山时,他同禄酋长等人合影留念,依依话别,禄酋长赠送他一只当地的狮子狗,以解他归途的寂寞。从凉山返回时,他还邀请了几位彝家朋友,渡江同来巧家县城观光,以开其眼界。在巧家停留的5个月中,他于当地勤奋地学刀彝文彝语和苗语苗文,以便今后能够读懂和研究用老彝文书写的宗教经卷。他原拟取道昭通经贵州到四川,顺长江一路调查回去,不料滇黔军阀开战,旅途不通,不得已于1929年5月出原路折转回昆明。

  杨成志先生在昆明住了9个月,其中用了3个月时间对当时昆明县彝、白、苗族作了调查,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考察分析了上述民族的语言。认为住在市郊5个乡的"散民,"罗罗"、"白夷"、"黑夷"和"子君",原是"罗罗"(彝族)的同族异称;白族的所谓"白子"和"民家"的方言,是"罗罗"与汉族及他们原有语言混合或递变而成。他还发现当年的昆明县 (不含昆明市)人口约有20方之众,其中少数民族即占40乃,约有七八方人之多。他估计,远离昆明的山区少数民族就更加众多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民族大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