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沙考古第一人—王恒杰(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 15:41   新浪教育

  “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王恒杰大声说:"我要把真相告诉全世界。"

  南沙是中国的,王恒杰穷尽了一生的精力来向世人证明这一点。

  勤奋、创新、严谨

  虽然是独臂,但是王恒杰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治学研究上。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注重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的材料,经常深入周边郊区进行考古踏勘与调查,并发表了首篇考古论文《长春市郊新石器时代遗址》。

  来我校任教后,他曾多次不畏艰险,到边疆地区考察。1975年,他首次在西藏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并认定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属于同一系统。这一发现及研究理论,己被以后考古界的一系列发现论证和接受。1982年和1984年,他又两次从云南沿怒江走进西藏考察。

  1990·年,他在中缅边界首次发现汉代遗址,对中国西汉文化的南部边缘提出强有力的证据,受到云南有关部门的肯定。

  每次考察,他都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关海南、西藏的考察资料,就整整塞满了两个大书橱。他写的《傈僳族》一书所用的资料,都是自己跑遍所有傈僳族居住地区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他说,著书立说要有第一手材料,要有新见解,不能"炒剩饭"。

  不仅对待著书立说有这样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给学生上课也是如此。他常说,少数民族学生能来北京上大学不容易,也许祖祖辈辈献出这么一个大学生,如果我们不把最大的力量拿出来教好他们,而是随便把他们糊弄回去了,要耽误学生一辈干,就对不起他们了。

  王恒杰在我院历史系主讲《中国古代史》、《考古通论》、《地下出土文献》等课,虽然己经讲了十几年、几十年,但是王恒杰每次备课还是十分仔细、认真、一丝不苟。《中国史》《考古学》他每年都要讲,但每次讲都要在上次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从引用的材料、列举的事例都力求是最近、最新的,不会是几年"一贯制",所以,他讲课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除此之外,他每次接受一个新教学班授课任务之前,他都要向系领导或班主任详细了解这个班学生的情况,诸如民族成分、学生年龄结构等。如果是给干训部学生上课,他还要了解学生来源情况、经历、文化程度等。他说以这些情况为依据,可以分析学生对课程的接受能力,调整自己的讲授方法,因班制宜,因学生情况制宜。这样的讲课方法不会不受学生欢迎。

  虽然每年都要调整讲稿,但他上课却从来不看讲稿,他认为边看讲稿边讲,课就不会讲的生动。所以,他总是把内容记在心里,在上课的头一天晚上,把第二天上课讲的内容再在心里默默地过一遍,第二天早上必定6点起床,然后自己找个安静的地万,把当天讲课内容再从头至尾理一遍。这一次,连这节课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开场白等等细节,都要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再加上课堂上充分发挥他的语言表达才能,课就讲的有声有色了。

  在他的课上,你还会发现他总是背着一个大兜子进来,里面都是为上课准各的实物教材·……资料、图标、标本等,这些东西都是他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的实物标本,多数也是他考察时自己收集和积累的。

  王恒杰一直都以自己的恩师省吾先生为楷模,他说:"老师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病房里给四个博士生上课,是他教育了我,当教师的,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他的教导,我至今不忘。"

  深入浅出  不拘一格

  曾有学生在给王恒杰寄来的贺年卡上这样写道:"学识渊博、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不拘一格,是我们喜爱通史和难忘老师的原因。"短短的一句话,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许多王恒杰教过的学生都认为,是王老师教会了他们怎么做人,而这也是王恒杰教师生涯的不懈追求。

  王恒杰一直认为教书不教人,也要耽误学生一辈子。他在讲 《中国史》《考古学》时,开篇第一课都要讲爱国主义。平时在课堂上,也列举生动的事例,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讲历史人物,绝不是单纯地就古人讲古人,而是启发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好思想品质。他讲屈原时,就用汉人为屈原而发的诗句激励同学们"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做人要有自己的信念,要时常想着人民,想着为人民做点什么。

  对于王恒杰的讲课方式,学生们自然是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为了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王恒杰想了好多的办法。对于背记历史事件、年代等,许多同学都感到费脑筋,王老师就总结自己背记的经验,编成顺口溜,这样既提高学生背记的兴趣,又易记不易忘。

  每当讲到要求学生们背记的历史年代,他必定在黑板上列出表格,提示给同学们,哪些是关卡年代,必须记牢,哪些是可根据关卡年代推算出来的"小年代"不必去背。他在黑板上列表时,从来不用看着讲稿,而都是滔滔不绝地背出来,写在黑板上,同学们一看,老师那么大年纪,都能背下来,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呢?他这种方法,也给同学们复习提供了方便,考试时,在这些问题上基本不出差错。

  他的学生就曾这样评价他的课:"一到了王老师的课堂上,你就会被他的讲授牢牢地吸引住,简直不能走神,不知不觉一堂课时间就完了,觉得还没听够,简直是一种享受。"

  永远的"南沙卫士"

  1995年5月,王恒杰第二次赴南沙考察。回京后不久,既被确诊为肺癌晚期。面对死神,他毅然放弃住院治疗,加紧整埋研究南沙文物考古资料,对文物进行修复、分类、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吉。他的论文公开发衰后,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对南沙考古研究的进程。

  1995年8月30日,一直关注跟踪采访王恒杰教授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查春明在其家中采访王恒杰时,己卧床不起,说话吃力的王恒杰教授动情地对查记者说  "我是用生命采收集文物,证明南沙自古属中华。"

  王恒杰七赴西沙,两赴南沙考察和身患绝症仍奋斗不息的消息,通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海军南沙守各部队党委授子王恒杰"南沙卫士"荣誉称号,政委张万华专程来京看望王恒杰。病塌上的王恒杰感动得泣不成声,他说"南沙就是我的归宿,我死了,骨灰也要撒在南沙,作一名真正的 '南沙卫士"。此情此景,令当时在场跟踪采访的查春明记者终生难忘。

  王恒杰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南海的考古研究。1996年5月,他又抱病去海南工作了近一个月,6月2日回京后,即感胸闷气短,6月3日即送医院抢救;7月1日12时35分,王恒杰教授带着遗憾和对南沙的牵挂走了。

  人们都说,王恒杰教授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累死的。王恒杰生前末能完成的南沙考古研究等工作,他的天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雪惠接着完成。按照王恒杰生前的愿望,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他的骨灰也分别撒在了南沙的岛礁和大海,实现了他生前的遗愿魂归南沙,成为一名真正的南沙卫士。

  "云山苍苍,江水洪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哲人虽去,风范永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民族大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