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藏语研究的里程碑式人物——胡坦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 15:53   新浪教育

  胡坦教授祖籍河北,生于北京,是中央民族大学最早的藏语文班学员之一。他凭借天赋与勤奋在语言学研究和藏语文研究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留校任教乃至今天,一直致力于将现代语言学理论同中国语言实际相结合,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从事藏语文研究。作为建国后对藏语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第一人,胡坦的学术成果突出表现在藏语声调的对比、藏语语音史、藏语词汇、藏语语法研究及藏语各大方言比较研究等领域,研究成果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胡坦的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陆续被翻译成外文发表。胡坦是我国当代公认的最具权威的藏语研究专家。他一生清贫,虽年逾古稀,仍忙于学术,担任博士生导师,热忱提携学术后辈。

  弱水三千取一瓢——与语言之缘

  1956年的北京,来自全国民族语言教学研究的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七百余人的特殊的团队,下设七个工作队。作为新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的一环,随后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跋涉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山水水,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这次调查不但收集了大量语言资料,解决了很多民族使用文字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大批民族语言研究人才,后来他们大都成为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中坚人物,有些则成为著名的语言学家,胡坦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胡坦当时被分配在第七分队中,与同事一起负责在拉萨地区调查藏语和藏族使用的有关语言。那时的胡坦已经成为一名年轻的藏语教员了。

  胡坦对语言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早在中学时代就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了大学里继续深入学习语言的愿望。高中毕业后胡坦进入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文专业班学习,受到了马学良教授、于道泉教授等多位语言学家和藏族学者的耐心培育。尽管之前不曾接触过藏语,然而机缘巧合,让他与语言和藏语研究结下了缘分,并伴随终生。

  谈到对语言的钟爱,胡坦始终有这样的信念:藏语文的基础研究工作不能中断,必须要有人肯坐这个冷板凳。的确,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研究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对于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政策和语文政策的实施都是十分重要的。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人口众多,居住地域辽阔,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对藏语的研究不仅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能够大大丰富语言学本身的研究。

  在外人看来,纯语言研究比较枯燥,尤其头疼那些像物理、高数一样枯燥的符号。胡坦凭借对于语言的天赋和兴趣,靠着自己的扎实和认真,成为当时班里藏语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些同学和同事以语言为敲门砖,从藏语研究转向藏文化等领域的情况下,胡坦却一直坚持下来,持之以恒地从事最基础的藏语文研究。凭借着他对语言研究的执著和巨大成就,胡坦成为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语言学家,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威望。

  胡坦认为,作为汉族学者研究藏语,除了要学习藏语之外,还要培养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胡坦强调研究语言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理论指导;二是科学方法;三是使用语言的技能,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言学家,应尽可能懂得多种语言。他大学期间学习了俄语,还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坚持自学英语,大量阅读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书籍,借鉴了其中先进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开创了藏语研究的新里程。

  1979年,第12届国际汉藏语和语言学会议在巴黎举行,我国首次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胡坦与马学良、傅懋勋等一同出席,并向大会提交了后来被认为是汉藏语研究经典的论文——《藏语(拉萨话)声调研究》。胡坦利用电子计算机提调试验的结果,详细地描述了藏语拉萨话的基本字调和二字连读变调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又利用大量的方言材料和历史材料阐明了藏语声调起源和分化的规律。胡坦以该文的学术价值和流利的英语,让世界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藏语研究学者的实力和风范,具有深刻的学术影响和重大的社会意义。

  随后,胡坦在国际汉藏语言学大会和国际藏学会上多次发言,使其在国际藏学研究领域名声大振。他的多篇外文学术论文则奠定了他本人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这些论文包括:《藏语拉萨话声调研究》(法文1982)载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学报;《中国少数民族及其语言》(英文1983)载美国中文教师协会学报;《语言权利和语言政策》(英文1986)载国际语言社会学学报;《论藏语比较句》(英文1989)载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报;《藏语动词的名词化》(1991)载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所学报;《论藏语韵尾的隐现》(1991)载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所学报等。

  桃李春风母校情——与民大之缘

  胡坦在中央民族大学(微博)度过了近四十年的时光,他对学校有着常人无法体会的别样情怀。他从这里走上藏语文研究的学术道路,也曾在这里挥洒青春汗水,为民族语言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正所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一批批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当时成为世界藏语文及藏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多个领域都赢得了一席之地,为中央民族大学今天的民族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坦与其他老一辈语言学家一起,为我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科体系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早在1959年,他就率先编写《藏文文法三十颂》一书,全面介绍传统文法著作《三十颂》并引入当时领先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该学科现今已形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涉及包括汉藏在内的等五大语系的80余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作为学术梯队中的中流砥柱,胡坦为中央民族大学在本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就,成果卓著。他积极参与整理出版传统的藏文文法著作和大规模藏语方言的调查工作,除编写完成了上述藏语语法教材的《藏文文法三十颂》并运用到教学中之外,还与马学良合编《语言学概论》和《汉藏语概论》,后与索朗卓噶等合编《拉萨口语读本》,完成了本人多年的研究论文集《藏语研究文论》,这些书籍均成为跨入藏语研究领域的必读书目。

  在藏语文研究领域,胡坦博采众家之长。作为博士生导师,胡坦认为藏语文研究领域应提倡汉藏合作,优势互补。他还十分关注国内外藏学、语言学、藏语研究等各个领域的新进展,使学生做到基础扎实,学有专长。

  1986年,我国成立了专门以中国西藏和其它藏区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胡坦作为藏语研究专家,应招调离母校,到藏研中心任教授和副总干事。

  胡坦对母校和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1988年至1990年,胡坦到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夏威夷大学等著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美国暑期语言学院的国际语言学顾问,后又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任客座教授。在讲学和考察活动过程中,胡坦总是热心地利用演讲、座谈和展示等方式介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现状,竭力促进我校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胡坦退休后,受聘母校,致力于博士生的培养,并为藏学院的本科及研究生开设课程至今。

  甘为他人做嫁衣——与学术之缘

  今天,胡坦在教学和研究之外,还担任《中国藏学》杂志英文版的执行主编。《中国藏学》是一份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涉及藏学研究的众多领域,有汉、藏、英三种文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国际国内颇具影响。该刊英文版编审工作要求有很高的英语水平,又要有宗教、历史、文化、语言等多个领域的背景知识,胡坦作为语言学大家,甘愿“为他人做嫁衣”,长期做着这种繁重、单调的工作。

  2002年,应中国藏学出版社的约请,胡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出版了《藏语研究文论》一书。该书是胡坦藏语研究的主要精华所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通过本书,胡坦将个人半个多世纪在藏语方面的成就及心得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以享后来人。其中对藏语语音中的难点,词汇的标准化和语法中动词句式等方面的研究,充分表明了他在藏语方面的深厚功底。书中对藏文的创制、藏语的结构和特征进行了概述;对古代藏语的历史分期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古代藏语的音韵和语法。另外,胡坦对现代藏语各地方言比较后提出藏族语言文字中应当亟待解决的语文现代化问题。诸如方言分歧较大难以达成标准语、新词术语的创立以及正字分歧和双语教育等问题,这些藏语字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提出,为后来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参考。胡坦通过对藏语语法结构和特征的考察,发现从类型学的角度对藏语语法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各标志系统、动词特征以及语序三个方面,继而提出:藏语有文字记录以来的1300年间变化虽大而这三项特征基本未改变。他还提出了从亲属语言比较看,藏语语法的类型接近藏缅语族语言,跟汉语以及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差别较大的论断。

  胡坦是中国难得的造诣精深的藏语研究大家,为人豁达亲和,虽成绩卓著,但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潜心于埋头研究,低调于各种社会活动,淡泊名利,极少参加学术评奖。他最关注的是国内外藏学界和语言学研究的新动态与新成果,精心辅导学生,竭力推荐新人,热忱参加课题立项、结题审核、论文评审答辩及专业咨询。看到青年一代的进步和成绩,胡坦的心中总是感到格外欣慰。胡坦从不冠名学生发表的文章,尽管几乎所有学生发表或提交的论文都得到了他的精心指导,有的甚至经过了他逐字逐句的反复修改。

  很多人不理解胡坦,然而他却心安于此。一间书斋,简朴生活,在喧嚣之外,胡坦畅游在语言和文字的美妙国度中,在那片疆土上,他是真正自由自在的行者。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民族大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