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年轻的心向往高原 青春与梦想共飞扬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9日 17:33   新浪教育

  十五年,是历史中弹指一挥间的光阴;十五年,也是人生中仅有的全部青春韶华。人生能有多少个十五年?他的十五年,意味着他的一辈子。

  对旅游者来说,西藏“就像一场美丽的梦”;对生活在西藏的人来说,西藏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而对于他来说,西藏成为了他“真实的生活”。

  他,王永振,汉族,中共党员,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06届行政管理与藏学双学位毕业生,国家第一批非藏族内地生源的援藏大学生。根据中央统战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民委四部委制定的《关于从内地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培养赴藏干部的函》,委托中央民族大学(微博)培养,内地生源定向西藏班从2002年起每年招收、培养内地非藏族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后赴西藏自治区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王永振就是这第一批特殊的西藏定向生的一员,现任职于西藏阿里地委组织部,他将支援西藏至少至2021年。

  选择西部  青春无悔

  选择西部成为一名西藏定向生,这对于高考(微博)填报志愿的山东考生王永振来说似乎不是一件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当其他高考毕业生在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活时,王永振却已经在规划着自己西行的道路。“我从五年级开始到高中,很崇尚共产主义的信仰,虽然现在说这话很多人已经不屑甚至会觉得虚伪,但这就是我,我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看到这样一个西藏定向生的专业时,王永振那颗渴望为那遥远贫瘠的高原添砖加瓦的心早已悄然跳动。到了大学,王永振加入学校团学系统成为一名学生干部,曾一度担任社团联合会主席、校团委书记助理等职务,在那里他更多地接触到了团中央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他始终铭记于心,那颗向往高原的心也变得更加坚定和义无反顾。

  到了大三暑假,学校曾组织2002级行政管理与藏学班到拉萨实习,那是2005年7月,他们从青海格尔木坐长途汽车进藏。“路况很不好,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经常是被颠得‘飞’起来。”通过那一次实习,王永振前无所有的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从小对他来说,和许多人一样“西藏就像一场美丽的梦”,而事实上,贫穷、疾病、文化素质低仍然笼罩着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大多数农牧民微薄的收入使生活变得很艰辛,靠着政府的救济和补贴过日子。这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不是旅游者臆想中的惬意,而是艰辛的。眼前一幅幅辛酸的情景让这位年轻的小伙子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存在的需要,自己要为当地百姓们做点什么。在临近毕业的时候,王永振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担心,“我妈妈其实并不知道西藏的情况,也不清楚我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她只是听别人说去西藏可能会很苦。”他很动情地说:“其实她很不放心我,但她从来不会说出口,只是在电话里反复叮嘱我要吃好,穿好,要注意身体!”他的眼里写满了愧疚:“身为儿子,我却不能留在她的身边陪她。”尽管如此,王永振眼含泪水依然斩钉截铁地说,“不管有没有过迷茫,我们42个人从来没有人动摇过!”,“因为我们大学前有过承诺,我们知道它所包含的意义。履行承诺,我们义无反顾!”

  “条件虽然苦,但我感到很充实、很快乐”

  2006年7月12日,火车缓缓从北京西站驶出,奔向遥远、神秘、圣洁的世界屋脊,王永振的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在西藏服务地分配的时候,王永振和班里几名男生主动请缨前往阿里、那曲和昌都等西藏“最远、最高、最险,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地方”。王永振申请去了阿里地区,等他到达之后他才发现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在一些偏远地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就是,破烂的小帐篷,一个铁架子支撑着,帐篷内简单地摆着几件‘家具’,连最基本的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都找不到,这就是一个家”,与自己大学四年生活反差最大的在于“这里不能和现代接轨,没水、没电、没信号、没网络”,一切让王永振感觉到“如果没人惦记着自己,自己就被世界所遗忘了。”王永振第一年在阿里地区措勤县委办公室机要科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对当地环境和生活、工作的适应。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和差异巨大的文化环境让这个充满信心的年轻人显得有点措手不及。工作要顺利开展首先需要了解当地情况,对于习惯了网络社会带来的便捷,在这个无网络的环境下无疑给王永振带来难题。“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我很难甚至没有办法接近每户的农牧民们,即使到达了他们身边,也很难进行沟通交流”,王永振无奈地回忆着自己当时的困境,他举例说,“我们是很难理解当地农牧民对食物、牛、羊的感情的,即使一千元他们也不愿意卖出一头小羊,这无疑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不利于工作开展。”为了尽快让工作上手,王永振花费大量心血找来党办、政办两年来的大部分文字材料和关于农牧、交通、文化等领域的介绍材料,先后两次认真阅读了571万字的《新农村建设全书》,并不厌其烦地和各个部门交流学习,努力掌握措勤县的宏观情况。值得一提的是,王永振到西藏时,带的其他东西不多,但却花血本运去了200公斤重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因为他相信这些资料的价值,也正是他这一想法为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在信息闭塞的阿里地区生活是枯燥和寂寞的,有人曾“夸下海口”让王永振在半年之内学会喝酒、抽烟,挑战他坚持了十年的原则。如今,四年下来,王永振还是王永振。四年的生活中,他用下棋、打球、听音乐、看书等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之前有朋友担心,因为他这样的坚持或许会失去在这里的朋友,失去娱乐。不过时间可以说明一切,他已获得了当地同事和百姓们的友谊和认可。当梦想照进现实,尽管条件很艰苦,但他从来也都感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充实、很快乐,也更加向往着未来如青藏高原上一样纯净、美丽的蓝天。

  天路将延续“西藏精神”

  2006年7月,王永振等42位第一批非藏族援藏大学生启程进藏恰是青藏铁路开通的时候,他们将一起见证这一条钢铁巨龙为西藏带来的巨大腾飞。遥想着自己还有11年的“承诺”,或者更多的是一辈子扎根在这片热土,王永振还有四个梦想期待着在这片高原上远远放飞。一是要做一个政治理论家,让自己预见世界150年甚至200年后的发展;二是要做一个政治实践家,在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在解决老百姓民生问题和解放发展西藏生产力上有所成就;三是大力提高西藏地区的教育水平,特别要为学生的人格形成提供更大的帮助,让更多的青年懂得奉献;最后,王永振腼腆地表示,自己很喜欢唱歌,曾经也是学校合唱团四年的“忠实”团员,他希望自己将来60岁退休后在西藏能举办一场个人演唱会。四个梦想或远或近,但他坚定地认为人生只要有目标,有理想,人生就有生存和奋斗的意义。谈起西藏,王永振也总是很自豪地说,“西藏是打开21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金钥匙”。作为人文社科毕业的学生,除了工作,他一直在研究西藏的大文化,在这里他看到了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宝贵资源,他希望能结合自己所学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知识,在藏族人文社科的研究上有所建树,为学术贡献自己仅有的一点绵薄之力。

  想起大学生活,为了鼓舞士气,学校曾经请来了阴法唐将军,给同学们讲“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我还记得阴老讲过,当时他们在西藏不敢洗脸,因为脸上的水被风一吹就结成了冰,冰化了之后皮肤就会裂出很多口子。”王永振对阴老和四个“特别”印象深刻,彷佛嵌入了他的骨子里头。因此,在面对现实工作中的各种难题,王永振认为,“我们都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来的,虽然现实让我们心痛,西藏和内地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发展缓慢,加上教育的滞后,以及许多客观的地理气候等因素限制,这里的现状让我们担忧,发展变得更加艰难。但我相信,只要拥有责任心,学会耐心倾听藏民的心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们也能做得很好!”王永振信心满怀。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歌词里的“天路”歌颂着青藏铁路为西藏人民带来的福祉,而那一批批像王永振一样的各族援藏大学生也正以他们的青春和梦想在铺就着另一条神奇的“天路”。这条“天路”是希望的呼唤,是激情的奔腾,他们也将延续老一辈革命家的“西藏精神”,以跨越新世纪的铿锵足音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努力书写西部腾飞、民族振兴的壮丽篇章。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2008级管理学院本科生  黄基鑫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校友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