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大校友王禹在“奥组委”的工作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9日 18:23   新浪教育

  2001年7月13日22点08分,这是一个无数中国人都不会轻易忘记的日子和时刻。那一刻,我正在北京团结湖的家里,端坐在电视机旁,眼睛直钩钩地盯着屏幕上的一个远在莫斯科的满头白发的西班牙老人,带着一种企盼和几分不安地等待着一个久违的结果的到来。这是一个亿万国人已经非常熟悉的经典画面: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从一个信封中缓缓地抽出一张纸条,向全世界宣布: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

  中国人终于圆了多年的奥运梦。那一刻,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欢呼声直冲云霄。

  那一夜,北京的大街小巷成了欢乐的海洋,用呼喊和鸣笛尽情地渲泄着自己的喜悦!

  那一夜,对于我来说同样是一个激动万分的不眠之夜!我没有上街,但打开了放茶几上的几瓶啤酒,一边站在阳台上听着街上一阵阵传来的欢呼声、鞭炮声和汽车喇叭声,一边痛饮着,默默地分享着这一刻的喜悦。我想象着2008年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想象着我会去看看什么样的比赛,但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我会和那个小小的但让无数国人魂牵梦萦的奥运五环会结下不解之缘。

  一

  1985年,我从祖国的边陲——云南来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习。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后,又被保送母校继续研究生学业。1992年,研究生毕业后,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走上了北京市民委的工作岗位。应该说在民委的工作很顺利,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又有较高的学历,在校期间当过学生会副主席,社会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当然更重要的是赶上好机遇,得到组织上的重点培养,不到30岁就当了副处长、处长。2000年,通过外语考试选拔,我参加了北京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局、处级干部境外培训项目,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了四个月。

  在美国生活的四个月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我的不是我在美国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坐在白宫前面的草坪上,瞅着这个每天都会出台足以影响世界的种种决定的地方,我强烈地感觉到中国总有一天要走向国际舞台,要融入国际化的体系当中,为了这一天,我应该准备点什么。报考北大光华的MBA,算是我的准备之一吧。

  我报考MBA并不是为了学历,我已经有研究生学历,而且对于我当时的仕途而言,也不需要再用研究生学历来贴金。我只是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应该调整,应该去学一些能让自己跟上时代步伐的东西,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我选择了自己一直有兴趣的工商管理。经过艰苦的备考,在2001年我拿到了北大光华的录取通知书。

  二

  在经过“7.13”的兴奋、喜悦和激动之后,奥运暂时远离了我的生活,我又重新回到了校园。但那个让人割舍不下的五环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我。

  在MBA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我选择的学习方向是市场营销,而在营销领域里,我最感兴趣的要数体育营销了。谁让自己是个体育迷呢。在所学习的体育营销的经典案例里,恰恰有一个和奥运有关的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可口可乐公司为了配合北京申奥成功纪念,在2001年7月13日当天第一时间推出了申奥成功的纪念罐,这一成功的案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更激起了我对体育营销的兴趣和对奥运会的关注。

  2002年的10月,北京奥组委第一次公开招聘的消息偶然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决定试一试,原因有二,其一,我自己本身喜欢体育,把爱好当工作来做一定很有趣;其二,奥运会是万众注目的盛事,对我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生一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工作与我所学和所感兴趣的体育赞助、体育营销关系密切。千载难逢的学以致用的舞台就在眼前,怎么能放弃呢?于是我加入到了三千五六百人的竞争队伍中,而那次,奥组委仅仅需要五十几个人。

  幸运女神眷顾了我。2003年2月,经过笔试、面试的重重关口,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被录用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赞助商服务处处长。我将和奥组委的同事们一道,聚集在五环旗下,迈步走在通往2008的路上。

  三

  在奥组委的工作翻开了目前为止我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意思的一页。在市场开发部赞助商处服务处处长的岗位上,我开始与可口可乐、柯达、通用电气、强生、阿迪达斯、中国银行等国内外赞助商的奥运团队一起工作。当我已和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副总裁、北京奥运项目总经理David Brooks面对面坐在一起,我告诉他我曾在北大学习过他们的申奥成功纪念罐案例时,恍惚间会觉得是做梦一般。是的,这是一个奥林匹克梦,一个五环之梦。我就这么近距离地与这些世界 500强 公司里数一数二的企业一起为了奥运会的梦想而努力着。

  与五环结缘的日子是紧张而充实的。2003年9月1日举行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仪式是我到奥组委后接手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都知道,奥运会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赞助商的支持,从美国人尤伯罗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取得成功之后,奥运会与赞助企业就一直密不可分。可以说,是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和这些优秀企业一起造就了奥运会这块金字招牌。对北京奥运会而言,国际奥委会已经拥有可口可乐、三星、柯达这样的重量级全球合作伙伴,而作为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的一部分,北京奥组委还需要自己开发一些企业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商。市场开发计划启动活动就好比北京奥组委开发赞助企业的揭幕战。

  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启动仪式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市场开发计划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传播,关系到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这是全球瞩目的。虽然我已学过一些体育营销的知识,但与实践相结合,这还是第一次。值得庆幸的是,我是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上工作,除了北京奥组委的领导和同事外,我还得到了来自国际奥委会(IOC)同行的有力支持。IOC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之一,旗下有很多国际上的业界精英,拥有丰富的往届奥运会经验。2003年3月,在我们制定活动方案的最初阶段,时任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部主任的Michael Payne来到了北京。在全球体育营销的圈子里,Michael被不少人奉为这个行业内的第一人,他2005年出版的力作《奥林匹克大逆转》,记述了奥运由濒临破产到如今成为炙手可热的第一品牌的背后故事。虽然他现在已经离开了IOC 而加盟了F1赛车管理公司,我对他当时提出的启动活动方案的评论和建议仍然心存感激,获益非浅。我要做的,就是将国际惯例与我们的国情相结合,拿出一个令各方都能满意的方案。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启动仪式要国际化,因为奥运会是国际性的盛会。中国特色也必须体现,因为是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还要有商业特点,因为这毕竟是市场开发工作,但商业色彩又不能太重,因为奥运会的原则之一就是不能过度商业化……所有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了使启动仪式产生最大的宣传效果,在领导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主动提出对仪式进行现场直播,与我们合作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组织现场直播,这项工作一度十分困难,有大量的方案和细节要与中央电视台商谈。其中一次小小的事故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仪式正式举办前的一天晚上,在北京饭店的彩排过程中,我们发现已经拷贝到转播车硬盘中的宣传片有一个非常细微的问题。在IOC提供的一部宣传片中,一名中国台湾运动员胸前佩戴的徽记有问题。尽管只是一闪而过的画面,但是必须要改的。然而这些宣传片都是已经提前拷贝到转播车的硬盘上,在直播过程中间插播,而改动一个地方,哪怕缩短一秒,整个都要跟着调整。当天夜里,在解决完现场的所有问题后,我和仪式的导演连夜赶回中央台,紧急联系技术人员进行修改,整整一夜,对整个宣传片进行了仔细的修改,而更改之后的片子还要重新再录制到转播系统中。这是我的一个不眠之夜,而这在整个活动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仪式大获成功,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发布市场开发计划,当他们手拿“金钥匙”开启那扇象征着企业走入奥运会的“大门”时,国内外的工商界都为之振奋,而我,也为参与其中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仪式是我第一次亲身参与一项奥运会的重要筹备工作,而在2004年夏天的雅典,我终于身临其境地“触摸”到了真实的进行中的奥运会。雅典奥运会期间,北京奥组委组织了赞助商团前往观摩,安排好赞助商团的考察学习成为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雅典之行给了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奥林匹克运动的机会。

  在雅典,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回忆。雅典卫城,宙斯神庙,蔚蓝的爱琴海,还有诞生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古希腊奥林匹亚。给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第28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那次现场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当自己和现场几万人一起静静聆听雅典奥组委主席吉安娜夫人站在体育场中央的橄榄树下说欢迎奥运回家时,当我目睹圣火被那样轻描淡写,却又寓意深刻地点燃时,当全场观众的情绪随着开幕式的表演和各国运动员的入场而跌宕起伏时,我深深被那种气氛所感动,我感觉到这真是一次人类的庆典。当然,在雅典,我有机会实地学习雅典的经验,我们实地考察了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技术运营中心、赞助商接待中心、奥运村等重要场所,亲历了雅典奥运会赞助企业开展的营销活动,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6年2月,意大利都灵冬奥会再次给了我实地考察的机会。虽然曾经在美国学习过几个月,在奥组委也有了更多地使用英语的机会,当天到达会场,我发现我的听众包括强生美国总部曾和我合作搞过签约仪式的Susan女士,强生(中国)奥运项目总经理Mike等等,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些人早都已经成为我的朋友。见到熟面孔,我自然就放开了,而结果是我没用准备的稿子,而是非常自然地与这些老朋友进行了交流,情况介绍会变成了一场交流会,更象是一次朋友聚会。

  都灵冬奥会期间,我还见到了一个对我的的五环之缘有重大影响的人。就是我开篇提到的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那个西班牙老人——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那是在刘淇主席举办的招待酒会上。当那个在电视画面上出现过无数次的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进宴会厅时,我突然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正是这个老人,在1980年至2001年担任 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以自己的影响力和远见,将奥林匹克运动带领到如今的高度。正是这个老人于2001年7月13日向世界宣布的一项决定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否则我不可能出现在此刻的都灵。而这个老人,现在就如此近距离地出现在我面前。我充满崇敬地迎了上去,轻轻地对他说了句:“你好,萨马兰奇先生,祝您健康长寿,欢迎您到北京来看奥运会!”我和萨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一张合影。也许问候萨翁的人实在太多,他也不会特别注意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东方面孔,但于我,已经十分满足了。

  2008年8月8日晚8点8分,北京。请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画面: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体育场里,9万名现场观众正在等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 40多亿观众通过电视也在注视着这一刻。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以洪亮的声音宣布:第29届奥运会开幕!

  那一刻,在现场的某个角落,在数千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员中,在飘扬的五环旗下,一定有一个身影属于我。那时,这一段与五环的结缘会给我今后的人生带来什么,也许我已经明了,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答案。(1992年民族学系硕士毕业生王禹供稿)

  (资料来源:北京高等教育丛书《走进中央民族大学(微博)》)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校友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