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金结:感恩民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0日 11:11   新浪教育

  屈指算来,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四年了。记得那是在2007年4月20日,是星期日。我在理工大学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上午10点过后是一个空档,我立即给民大的曾思奇教授打了电话,表明想要面见教授。下午2点,我们相约在民大的西门。此后,我便开始了跟随曾老师研究我们阿美族民族语言南岛语之路。

  2007年9月13日,我正式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年纪稍长于其他研究生的我,被分配到12号楼学生宿舍(现已改为学生宿舍3号楼)118房间。当时,宿舍里已经安排入住了4个同学。那一年,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共招收了32名硕士研究生,可男生只有我们2人。为了便于学习和交流,系里就找相关负责人想把我安排到118房间。这样的话,就得把藏语系的次仁占堆同学调整到另外的房间。虽然已经在118房间安排妥当,但他还是很配合地搬到了其他房间。我就这样在118房间里安顿了下来。从此,4名来自相同或不同院系、不同民族的同学相互学习、融洽相处。

  同学们都对我感到好奇,但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都42岁了还会愿意继续读书?问我为什么会选择民大?我总是简短地回答说:读书是为了阿美族语言的传承而来;之所以选择民大,乃是因为民大自建校之初到现在研究南岛语(高山语)已经50余年了,而且民大有各种民族语言学的专家学者,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慕老师曾思奇教授的大名而来。

  三年的学习让我更加确信,民大集结了全国的民族语言学专家,是民族语言的研究中心。我自认为这样的语言研究环境,在中国是找不到第二个了。所以我感到特别幸运,能够拜入了全世界最懂阿美语的学者门下,能够拥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

  在民大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民大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处处都让我感到如同家般的温暖。我把曾老师当成是我在这里的父亲,曾老师也是把我当成是他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不只是关心我的学习,而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很关心,所以一直让我深受感动。港澳台办公室和系里的其他老师亦如家人一样对我嘘寒问暖。按照校领导的指示,相关部门还为我申请了奖学金,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三年里我共获得了两次奖学金;前不久,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年,在校领导和老师的鼓励下,我又成功获得由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特为在祖国内地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就读的台湾学生设立的“国家台湾学生奖学金”。

  为了让我们这些在民大学习的台湾籍学生更快地适应在大陆的生活,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学校特地为我们安排了许多到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活动。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文化知识之旅”。因为不论是在北京郊区参观,还是到厦门、成都、南京等外省市走访,每到一处,不同区域的人文地理都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感恩,让我们用实践领会了“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的道理。  在民大的这些年,我深深体会到了以往在书中所感受不到的许多知识,也切实感到民大对我的非凡意义。不夸张地说,民大改变了我的命运,民大给了我们阿美族民族语言得以传承的机会,而这就是民大给予我的宝贵财富。(作者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2010级博士研究生,台湾少数民族阿美部落籍)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更名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