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招生考试中的经验认识 高校自主招生须慎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2日 15:12   《北京考试报》

  1. 对改革“负面”影响的评估判断是决定性因素

  一项高考(微博)改革措施无论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在开始实行时,对其产生影响的评估,特别是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评估,要予以高度重视,全面分析。对这种影响的评估及正确判断往往成为改革措施能否继续的决定性因素。高考改革特别是制度层面改革,准备“动谁的奶酪”,事先我们最好心知肚明。对各方影响程度的评估及是否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往往是改革能否继续的决定性因素。

  2.“问题调查”不太靠得住

  高考一向为社会关注,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其实关注的“点”也各异。仅就高考“问题调查”而言,因为被访者一般少有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认识,对相关改革措施、对各方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少有预估,所以对问题调查的结果我们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要有自己的理性分析。一般而言,当不触及考生切身利益或对切身利益被触及的情况不明时,考生及家长都较理智,而一旦触及切身利益时,无论事先以何种方式征求过各方意见,考生及家长往往仍有过激反应,如果有过激反应的人数达到一定程度,此项改革就很难继续坚持。

  3.高考考试改革“对着谁”

  恢复高考30余年来,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我们的高考考试在90%以上的程度上还是把考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做了有效区分。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社会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高录取率、素质教育等),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问题是,高考的选拔功能在做什么样的分层与分类的细分?作为顶层的考试制度设计改革,应有通盘考虑,而能否实行,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等教育的适应性,这也是经验认识。作为顶层的考试制度设计改革,对此应提出要求。

  4.高考招生改革“对着谁”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作为顶层制度设计,首先应该着眼于录取体制整体,从整体上保证“公平”。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本质上是调整高校、考生、主管(组织)机构三者之间的利益格局,以及“每一者”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不仅应该是对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认识,而且相关的改革方案措施都应该放在这一利益框架中予以考量。

  5.高校自主招生是否改为全国统一的“高考”须慎重

  当前,有一种考虑,使目前的3个联考合一为全国统一的“高级高考”,直接以此成绩加面试录取,考生可不必再参加目前的高考。但作此决策前我们必须回答4个问题:一是一个全国统一的“高级高考”,全国是否统一阅卷;如果全国统一阅卷,会引发计划分配的公平问题,继而引发整个招生计划分配的公平问题;如果分省阅卷,那么事先就有个计划分配问题,这不但会引发“公平”问题,也因为事先分配分省计划而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自主招生的本意;二是以一个全国统一的“高级高考”为基础,学生与各高校之间的“特色匹配”何来?三是“高级高考”与目前高考的关系,如果仅仅是把学生学业能力及水平做进一步的划分,则“高级高考”没有必要;四是如果“高级高考”更多的是考核学科知识的学术系统性及能力,那么对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的教学目标、秩序的冲击依然。

  因此,我建议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3—5年时间内,以不扰动(或适当扰动)生源在不同院校之间的原有配置格局为底线,以近3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的有关统计数据的分析报告为依据,压缩并控制规模,以现有高考成绩为笔试依据作为入学必要条件、以面试作为充分条件,调整操作时间,在坚持中寻机再改。

  6.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

  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可考虑分两步走:前3—5年重点建立全国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目前各省学业水平考试维持现状,但要强调其作为高考科目设置及内容改革的基础,促使各省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进行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后3—5年在全国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的基础上,全国统一命题,继续分省施考阅卷,作为高职入学的文化基础。全国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在内容维度上应是一个立体的标准:一是可考虑分级,可与课程标准改革的必修选修对应;二是适时提出一些适于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业水平标准(如会计基础,机械基础,计算机基础等),并统一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的开考科目中。全国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在时间维度上还应该是一个“渐进”的标准,可以逐步由粗及细、由易及难,以利尽快推出,在试行中逐步完善。

  综合素质评价应以记事为要,全国统一设计表格,由学生自己记录,有事则记无事不记,学校只给出真实与否的意见即可,无须“评价”。同时配以提出推荐人制度。在综合素质评价记录使用上,强调自主招生高校仅以此表为基准,强调是否向学校提交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由学生自己确定,强调是否要求学生提供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由高校提出。

  7.关于成考自考等考试

  成考、自考无论其作为考试入学制度还是作为一种学习制度,都与当前学习型社会建设分不开。建议在做制度改革设计时,以不管入门只管出门的思路,着手制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二级学科为适度区分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的全国或地方的学业考试标准,作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基础。作为考试招生制度的顶层设计,现在应做这种考虑,用5—10年的时间使此事具雏形,由此改变我国各种非普遍形式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8.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在高考制度改革中的关系

  在考虑高考改革顶层制度设计时,将压力分散,使各省市有充分的自主权,调动各省市主动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积极主动的改革态势,可能是明智的。对此应予以充分注意。(作者 周军)

点击查看新浪网教育频道与《北京考试报》共建专栏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