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注国内课程:中国高校课程公开给谁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3日 18:59   新京报
名校课程发布上网,提供公众共享———“网络公开课”,这种起源于美国的教育形式,因其便利性、开放性、受众面广和形式新颖,甫一出现,便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国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上“淘课族”。专家认为,网络公开课的出现既顺应了开放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将强化大学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基本职能。 资料图片  名校课程发布上网,提供公众共享———“网络公开课”,这种起源于美国的教育形式,因其便利性、开放性、受众面广和形式新颖,甫一出现,便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国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上“淘课族”。专家认为,网络公开课的出现既顺应了开放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将强化大学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基本职能。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在美国,得益于一项名为“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的运动,民众能够通过网络享受世界名校的课程。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O.E.R的序幕,计划将该学院的全部课程资料都在网上公布。后来,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纷纷加入到免费传播公开课的行列。2006年,美国苹果公司开放了i Tunes U学习频道,把华盛顿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课程资料也集中了起来。截至2010年底,i Tunes U已经突破了1亿下载量。

  由于语言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名校的精品课程在中国乏人问津。早在2003年,中国各会员大学及各级教育组织就已共同创建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简称CORE)。作为把国外开放教育课程及理念引进中国的领跑者,目前已翻译出500门国外开放课程,还把20多门中国“精品课程”译成英文让世界共享。

  在CORE努力推广的同时,教育部也通知高校进行各自的“精品课工程”建设。但这些精品课“对内”的特质导致其不可能像倡导“对外共享”的公开课一样,具有广大的受众基础。

  直到2010年,互联网资源分享平台Very CD与知名字幕组“人人影视”介入———前者提供课程资源和发布平台,后者负责将课程的英文字幕翻译成中文———这些课程才流行起来。随后,新浪等门户网站顺势推出网络公开课频道。2011年初,更是高调宣布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

  在此热潮下,国内的一些大学也开始有所动作。2011年4月,复旦大学推出国内高校首场“网络公开课”,内容主要为各类讲座。2011年4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微博)建校115周年,其网络公开课程也正式对外发布,其规模包括学术讲座 2000场,学术视频 1900余小时,内容涉及8大学科门类,广受关注。

  对于国内先“吃螃蟹”的这几所高校,其最终走向如何,犹待实践检验。正如有网友评论说,“就目前而言,(国内网络公开课)形式大于内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欲走得稳、走得摇曳多姿、走得深入人心,还需要不断完善,葆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而不是陷入盲目的跟风之中。”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拨公开课热,其源动力也许不是高校之内,而是校外,因为“对某高校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学生对公开课的关注程度,其实弱于校外”。互联网企业的介入,“这是网络文化资源的争夺行为。也许无盈利预期,但有市场和话语争夺之嫌。”

  ●刘进军,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 ●方明,复旦大学(微博)新闻中心主任 ●王逢旦,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主席

  焦点1:现实困难

  勇气不足,或者动力不强

  有评论认为,与国外名校公开课相比,中国大学的网络公开课仅处于萌芽阶段。对国内大学而言,推进网络公开课的障碍主要来自哪里?

  刘进军:理念、知识产权、资金和课程资源这几方面的障碍都有,但最根本的还是理念上的障碍。这需要突破以下几个问题的困扰:1)能否真正履行大学服务社会、传播知识、引领思想和价值导向的重要责任?2) 能否突破片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在知识共享与产权保护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3)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将学校的课程视频资源公开,从而直面于社会大众,甚至被公众从多个角度评论、与其他学校的公开课程相互比较?

  方明:关键还是动力问题。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高校发展网络视频课程动力不强。首先,国外有开放办学的传统,而且远程教育比较发达,非常重视在网络时代建设“没有围墙”的开放性大学。其次,国外大学非常重视教学和课程建设。他们的经典课程,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教师通过上课可以迅速地积累声望,课程质量高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教学科研相长。再者,国外大学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有成熟体系和普遍的习惯。职务产权如何界定,教师权益如何尊重,这都是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做强国内大学网络公开课?

  方明:复旦目前的做法是走好三条路径。一、从社会人文领域的讲座开始。二、积极引入互联网企业。发展网络课程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但是一定要坚持公益原则,企业不能把它作为谋取利益的直接手段。三、呼吁政府加强扶持,实施间接管理。不妨使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拿出一部分资金与企业合作,让企业为学校服务,而知识产权仍然归属学校和教师,让双方都有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的动力。

  王逢旦:CORE努力的方向会集中在如何使用这些开放课程,用来辅助大学教育及给更多需要却没有机会的人组织及提供国内外的综合课程,并认可他们学习的效果给予发放相应的证书,并尽力与相关大学相结合,给予学习者学分认证。从事开放教育工作的人及组织需要认可接受过开放教育资源的学习者取得的成绩,并给他们提供更多服务于社会的能量和机会。

  焦点2:课程内容

  通识类课程优先建设发布

  目前,西安交大提供的既有讲座也有讲课,而复旦提供的是人文学者的讲座视频。原因是什么?

  方明:复旦选择讲座作为发展网络学术文化视频的突破口是出于现实考虑。因为在大学里,讲座是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活动,内容比较精炼,选题比较前沿,观点也比较突出。开发这部分资源,投入周期短,形式比较活泼,也适合较多人的需求。复旦平均每年有超过2000场各类讲座,资源非常丰富。过去五年来,我们也积累了大约500场讲座视频。我们计划从中陆续选择一部分公开上网,与社会共享。而系统开发高质量的视频课程,投入大、周期长,经验也不丰富,还涉及到职务版权的界定问题。面对广大的校内外需求,我们首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而“好不好”,还需要长期建设。

  今后国内高校的网络公开课程内容会呈现怎样的形态?

  刘进军:今后国内高校的网络公开视频资源中,仍将分为课程和讲座两部分。课程中,各级精品课程由于本身的建设成效和完善程度较高,将占有很大比例,同时,由于通识类课程大众接受面广,也将是网络公开课优先建设和发布的重点。由精品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的公开,逐步发展到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分批分期上网公布,同时每门课程还将建立一定的更新机制,最终实现大学的所有课程视频都全程上网公布并适时更新。讲座资源也将在网络公开课中继续保持重要的地位。此外,与课程和讲座相配套的教学辅助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在符合相关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也将与网络公开课一同公布,最终形成所有可通过网络实现共享的教育资源完全公开。

  王逢旦:今后国内高校的网络公开课程内容将与国际接轨,会有更多丰富的内容及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并且也会更系统化、人性化,让学习者选择起来更方便,更深入。比如麻省理工大学(MIT),他们是美国最早将自己学校的所有的课程开放给学习者免费参考学习的,其开放教育理念很先进,还有优质的教学方法,网络公开课程也很系统,分类很细致,用户使用起来很方便,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焦点3:发展模式

  根本在于知识产权保护

  现在,国内一些机构已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也有评论建议成立中国的高校网络公开课联盟。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的模式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刘进军:该国际联盟的主要功能是共享课件,主要是讲义和PPT文件的共享以及相互翻译,也包括课程视频的共享。国内高校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讲义、PPT文件甚至授课视频,都包含了教师的辛勤工作和智慧,都是有知识产权的。一方面应该促进这些成果的共享,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给教师的知识产权以某种程度的认可。在这一点上,对他人讲义、PPT文件甚至授课视频的参考、引用或使用,需要建立与参考文献的引用类似的学术规范,并在广大教师和学术界得到认同和普及。

  王逢旦: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文献互助以及资源共享的平台。国际联盟做事的方法更人性化,比如在世界各地的员工不需要呆在办公室里,可以在家通过网络办公、召开会议等等,节省了很多费用和时间。其课程是完全开放的,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参阅,这都是值得国内高校、机构参考借鉴的。

  焦点4:深层影响

  强化大学服务社会职能

  随着网络公开课热潮的推进,这一趋势可能对国内的高等教育、社会文化、公众理念等产生哪些影响?

  方明: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将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繁荣中华文化。据我们了解,校内师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络课程大部分是通识类的,特别是人文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涵养一个人的人格和修养。二是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网络途径向社会传播大学的知识和文化,也是大学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基本职能的体现。三是鞭策大学重视人才培养。我们发现国内学生最推崇世界一流大学网络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这对国内教师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刘进军:网络公开课这一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将极大地促进高等学校调整有关的教育理念,向社会公开、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开放的高等教育资源对社会文化和公众理念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它将使社会大众更加切实地体会到大学在服务社会、传播知识、引领思想和价值导向等方面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王逢旦:现在网络公开课非常热门,也是顺应了开放教育发展的潮流。这样可以辅助国内的高校教育,相对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发展,使公众的理念从原来的各自学习转向学术交流、文献互助以及资源共享。

  需有配套付出与报酬机制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高校的课程面向社会固然是好事,不过前提是要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以法治的精神做事。正如救济穷人是好事,但我们能要求富豪们拿出他们的财产分给穷人吗?教师教书,唯一的精神财产就是教学成果。如果因为教育是好事,是公益事业,而提出把教师独有的东西无偿拿出来;那么,富人们也应该拿出所有财产交给社会,因为这也是好事、是公益。然而,这样做肯定不行。 

  所以,高校的讲课要面向社会,就需要有配套的付出与报酬机制。我主张尽可能多的优秀课程上传网络,而接受教育者,也要付出适当的费用。教育带有公益性质,缴费可以较低,但得兼顾到教师利益。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权力强迫教师无偿把劳动成果放到网上,需要做的是制定完善、妥当的规章制度,保障双方的权益。另外,即使报酬问题得到解决,仍然存在精神产品的唯一性问题。高校的正教授们,拿出自己现有的精神产品,问题不是很大;而青年教师面临评职称的压力很大,如果要把他们最好的东西公布在网上,成果的唯一性没有了,评职称就成了问题。

  高校应鼓励课堂教学网上公开

  ●郭英剑,中央民族大学(微博)外国语学院院长

  中国高校之前就有过网上“精品课程”,目标在于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同行交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虽然也要求精品课程录像上网,但从实际效果看,很多课程不是只有一节或几节录像,就是整个无法衔接。所以,网友不知晓、评价不高也不奇怪。而西方网络公开课的目标很明确,是放给社会看的,就是要让那些不能上大学,或不能上优秀大学的人去学习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的“精品课程”要求团队建设,要有三位主讲教师,靠教师单打独斗很难获批;西方的网络公开课,则主要依靠主讲教师的个人魅力。

  中国大学要开设更多的网络公开课,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就大学而言,应充分意识到网络公开课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应鼓励更多的教师把课堂教学变为网络公开课;对于那些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教学名师,学校也有责任有组织地将他们优秀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网络公开课。第二,大学教师应更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唯有如此,才能迎接新技术时代网络课堂教学需求的挑战。第三,大学生也应该提高认识,在享受网络公开课带来的益处时,力争与老师一起把自己听过的好的老师和好的课程推向社会。

  发展有赖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梁雨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网络课程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关门办学的方式,提高了高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程度。但这还不足以撼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和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相反,网络课程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整体发展,有赖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中国高校的公开课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今后,中国高校公开课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在课程的趣味性和本土性上也要进一步加强。而现在的问题首先是公开课的功能定位(公开课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其次,公开课的网络体现形式以及社会听众的需求如何互动;再次,课程内容和技术支持平台的关系问题;第四,公开课与科研的紧密联系及本土化问题。(记者:缪晨霞)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公开课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