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傅达林:北大限游关乎捍卫大学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6日 15:27   京华时报

  我不否认,在中国人的情感里,北大已经不仅仅属于自己,她更是公众的北大,其一举一动总能牵动人心。但这份民众的敏感,并不意味着北大的一切管理,都需要征求公众的同意。

  暑期来临,北大成了旅游参观胜地。让不少游客感到不满的是,以包容开放著称的北大,借鉴起行政部门的“限”字秘诀,每天限制游客5000人入园。

  游客的不满情有可原,因为这样的管控妨碍了他们参观的便利。凡事都要扯上“名校身份”的标签并不合适,甚至还有律师煞有其事地指出其中的正当程序缺陷——此事应当提前与公众商量。

  我不否认,在中国人的情感里,北大已经不仅仅属于自己,她更是公众的北大,其一举一动总能牵动人心。但这份民众的敏感,并不意味着北大的一切管理,都需要征求公众的同意。难道仅仅因为北大是名校,所以什么事都需要听公众的?就连最基本的管理手段都需要征得公众的“同意”?北大既不是政府机关,也不是公共广场,她首先是一所大学,一所需要自治管理的教学科研单位,为了保证校园暑期的正常秩序,为了给在校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对于络绎不绝的游客进行限制,何错之有?

  如果非要上升到大学精神的高度,来评判北大限游的所谓正当性,那不妨重温一下大学的精神所在。1810年,威廉·冯·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这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开端。自此,大学就被世人形容为制造创新思想、传承自由精神的“象牙塔”,视做远离喧嚣、独守宁静的学术“世外桃源”。

  试想,这样一个人类精神“最柔软的地方”,经得起游客蜂拥而至地喧嚣踩踏吗?我也是大学的老师,暑期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静坐在办公室里读上半天书,漫步在宁静的校园中心无旁骛地思考。如果北大那些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们,整天碰到的是五花十色、方言各异的游客,会是一番怎样的心境?又如何保持一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潜心做学问的意境?在这个层面看,相比北大而言,清华大学禁止正常工作日内游客进入的做法,我以为更值得称道。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开拓,一些知名院校成了不少游客心神向往的旅游胜地,这在国外也是如此。但是,大学的这种“开放”必须以大学自治为前提。如果以公众的一时需要为借口,视大学自治管理于不顾,甚至将大学变成刺激旅游产业的“消费品”,那将无异于是一种“灾难”。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