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拉萨中学教务科科长周志红,著名作家、拉萨中学藏语文老师次仁央吉及家长和学生就暑期家教热共同进行了讨论,对暑期家教热这个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深读。
家长过分依赖社会教育
吴先生家住当热路,是双职工家庭,双方父母都在内地。他们的儿子天天很聪明,不到1岁就能说话,同事都说他家出了一个神童。天天2岁多一点就到幼儿园上学,现在已经9岁,是一名小学生了。
在和天天一家交谈的30多分钟里发现一个细节:吴先生边看电视边检查天天前天的作业,天天的母亲不时嘘寒问暖。父亲管成绩,母亲管身体,这是学生家庭的普遍家教模式。还有很多家庭里,母亲既当爹又当娘,父亲完全没时间管教孩子,回家只是抱起孩子亲一下,便忙自己的事去了。
一个9岁的孩子,已经有7年学龄,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母亲说:“孩子的爷爷、奶奶都住在农村,大字不识一个,交给他们带,真怕孩子长大后只能放牛。送到幼儿园里,他多少还能学点东西。”
次仁央吉说:“这位母亲代表了现在很多家长的一种心态:过分依赖社会教育。也就是周志红老师之前提到过的,花钱买教育,把教育孩子当成老师、社会的事。”
大家所熟知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依然很普遍,只是大家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了。家教,对很多80后父母的小家庭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取而代之的是“营养经”、“哄孩子开心宝典”、“考试成功秘诀”……
考声中学子遍地的尴尬
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有很多学者、名人大力批评过,媒体也不遗余力进行鞭挞。每年考声响起,高考照样牵动百万学子的神经,考场外,成倍于考生的家庭为之心悬。6、7月,一条小小的高考消息,都会惊动千家万户,其中,学者、名人也不例外。
有一位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今年高考时,考场外有位妈妈急着要进考场。他出去询问,这位妈妈说,你赶快告诉刚进去的那个穿格子衬衫的孩子,他是我儿子,你帮我叫他进考场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厕所。这些孩子不久将要进入大学,据西藏大学一位老师介绍,有的新生一个月要换三四间宿舍,跟每个宿舍的人都合不来,不是为抢一个桌子就是抢一个床位,有的哭,有的老是睡不着,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个新生群体想安顿好要花很长时间。
这些大学生到底缺了什么呢?绝不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做得不好,有高考成绩摆在那里。想起追着一个准大学生提醒他要上厕所的那位妈妈,还有觉得孩子的爷爷和奶奶文化水平低,不愿意让长辈看管孩子的那位妈妈,还有那些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把学校、老师看成“万能钥匙”的无数位妈妈。也许,这便是答案的冰山一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遍地学子中,君子能有几个?“富二代”、“官二代”所做的让人尴尬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应让孩子先君子后学子
现在,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的教育机构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有的小孩3岁开始被逼着背诗词、写字,然后上学前班,一直上完小学、中学、大学,读硕士、博士。走出“象牙塔”,回过头来再被社会“调教”,甚至“修理”。
一位小学生的家长杨虎,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杨虎说:“中国传统家教强调情商,教孩子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学会做人了,再慢慢学会生存。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了很多年,生存成了第一位的。‘时间就是金钱’的名言深深烙在一代人的心里,‘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迫使家长们举起皮鞭或糖果,‘威逼利诱’孩子们成为抢占‘生物链’最高点的实用型人才。”
《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大概是说,孩子在家懂得孝,在外友善兄弟,知道言辞谨慎、诚信,对人友善,这些品行都具备了,才可以学谋生技能。孔圣人所说的学技能前要懂的东西,大概就是杨虎所说的情商吧,先做君子、再做学子是传统家教的观念,这句话很多老年人还在变着说法教育下一代:“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说者容易,做者难。不禁想起昔日孟母三迁,只求一隅清闲之地。当今社会,扎堆请家教、扎堆学特长、扎堆背古文……孟母到现代来,只怕也挡不住当今社会的焦躁气息,要给孟圣人报个奥数、萨克斯、拉丁舞之类的学习班吧!
闲谈:家教市场会更热
问:君子这个词对于现代都市家庭来说,应该是一个比家教更陌生的词语。
杨虎:小人这个词倒是经常听人提起,君子的确很多年没听过。家长形容孩子的词语一般是,健康、聪明、听话等等,出了学校说起别家的孩子通常是有能力、有出息,没人会说你家的孩子是个君子。
问:是人被物化了?
杨虎:是时代进步了,价值取向不同。在以前,你在外的品行好、口碑好,你的官就做得大,社会地位也就越高。现在,不管是驾驶航空母舰还是骑人力三轮车,只要你有手艺、干得好就能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
问:是社会需求导致家教缺位吗?
杨虎:社会需求是外在的客观因素,整个社会人心焦躁是主观因素。考声不息,焦躁难止,所以家教市场还会越来越热。(记者:何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