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沪高校环保社团大学生《垃圾分类绿皮书》完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5日 17:09   新民晚报

  上月底,普陀区曹家渡街道和闵行区古美街道的多个居民小区里,忽然多出了一群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手拿问卷,不仅和居民进行访谈,还冒着酷暑来到垃圾桶和垃圾车旁,捡起脏臭的垃圾又称又量,不停摆弄。

  这些年轻人来自2011年上海市大学生绿色营,为了了解现行垃圾分类现状和遇到的难题,他们经过两周的调查和分析,完成《街道垃圾分类绿皮书》。这一项目也入选团市委“青年影响社会——微行动计划”7月资助项目。

  行动

  亲手称量干湿垃圾

  今年5月起,本市在100个小区内推行了垃圾干湿两分类的做法,营员们选取曹家渡街道和古美街道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分成两组,通过和居委干部、保洁员、垃圾清运工等多方访谈,以及走访家庭、社区垃圾桶实际称重等多种途径,展开调查。

  “我们从一辆垃圾车收取垃圾开始跟踪,直到它行至垃圾中转站,一天下来很多同学都被垃圾熏得直犯恶心,但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负责这一调查的上海大学生环保社团联盟主席、上海海洋大学大二女生邢丽坦言,从决定做这个项目开始,大家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例如,古美街道一个居民小区,共设11个垃圾桶。垃圾车每收一个,同学们就跟着一起重新对垃圾进行分拣,记录数据。其间,也遇到路人不解的目光和诸如“瞎起劲”之类的冷嘲热讽。

  大家发现,在居民家庭中,厨余垃圾,也就是俗称的“湿垃圾”比重很大,总量几乎是干垃圾的3.6倍。曹家渡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大一女生陈思雨和队友们发现,由于配置了分类垃圾桶,不少居民在家中可以做到垃圾干湿分离,但有时也因分类常识不清或者嫌麻烦,造成干湿垃圾混置。而在社区公共区域中,能按照标识准确丢弃垃圾的更少,以致垃圾分拣员工作量陡然上升。

  呼吁

  垃圾分类要有头有尾

  “既然厨余垃圾比重较大,那么发放给居民的分类垃圾桶是否可以重新设计,做成干桶和湿桶一大一小,以免居民因为湿桶放不下,而只能丢弃在干桶?”结合调查结果,同学们在《绿皮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也发现,在一些小区,居民家中垃圾按照干湿来分类,但是小区内的大型垃圾桶却可能按照其他方式分类,造成居民丢弃时无所适从,只能随手一扔,再由垃圾分拣员二次分类。营员们希望,“垃圾分类方式也能做到前后统一,让这根链条运转得更顺畅。”

  “起初,我们总觉得应该是年轻人垃圾分类意识会更强,没想到,做得最仔细的却是阿姨妈妈等长辈。”营员们告诉记者,让他们感动的是,不少中老年人主动担任起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工作,但很多同龄人往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把垃圾随手一丢了事。也有人表示,站在分类垃圾桶前会很困惑,不知手中的垃圾属于哪一类,希望社区能提供更多这方面知识介绍。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环保 大学生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